【推荐】30天一倍基因CXO龙头用200倍PE碾压所有质疑吊打药明金斯瑞前沿资讯股票
在医疗健康板块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不少CXO公司依然走出了凌冽的反弹,包括康龙化成、泰格医药、美迪西、百诚医药、皓元生物等。
而街上最靓的仔,当属基因及细胞治疗CXO龙头 —— 和元生物。
在短短的30个交易日内,和元生物的股价从17元每股快速上涨至34元每股,完成了一倍的涨幅。
截至7月8日收盘,和元生物收报34.1元每股,市值高达168亿。
“一哥”药明生基已经哭晕在厕所。
药明生基作为国内CGT CDMO领域的龙头厂商,被包裹在药明康德的ATU业务板块之下,同期药明康德的涨幅只有13.6%,远远跑输于和元生物。
7月4日,蓬勃生物完成B轮3724.41万美元的融资,估值达到11.8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79.2亿元),不及和元生物当前市值的一半。
2022年一季度,博腾股份旗下的基因细胞治疗CDMO业务实现收入785万元,同比增长953%。(去年4月,博腾生物A轮融资估值为7.7亿)
投资者几乎可以脑补和元生物的内心OS:“在座的各位,都是乐色。”
4月26日,和元生物公布2020年一季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311.62万元,同比增长56.85%;扣非净利润1087.98万元,同比增长26.18%。
这样的数据算不上有多惊艳,或许保持这样的增长数据,今年有望冲击一个亿的净利润。4月27日的业绩交流调研会给了市场不少的想象空间,一是公司一季度CDMO新增订单7500万,同比增长200%,且公司处于满产状态;二是公司在手执行订单超过50个,未交付订单约3.9亿。
有时候,资金会几倍放大乐观预期。
炒作和元的逻辑很简单:1)两市最纯粹的CGT CXO公司;2)次新股,筹码结构良好;3)5-6月上市公司处于业绩真空期,一季度预期给好了可以释放天性。
和元生物目前的估值有多夸张?
今年乐观如果按净利1亿估算,未来三年公司如果分别按100%、70%、50%的复合增速增长,那么2023-2025年对动态市盈率如下:
100%增速 → 84倍、42倍、21倍;
70%增速 → 98.8倍、58倍、34倍;
50%增速 → 112倍、74.7倍、49.8倍;
可以肯定的是,和元生物现有市值,至少透支了两年及以上的涨幅。
尽管市场人人都认可CGT疗法是第三次生物科技浪潮,当和元生物的估值接近于“梦想”,
有些隐忧或许容易被市场用放大镜审视。
(图片仅供娱乐)
1、产能一次性放大十倍,短期订单能否支撑?
前面提到,和元生物目前处于满产的状态。
和元生物的招股书显示,公司目前拥有近1000平方米的基因治疗产品中试平台,近7000平方米的基因治疗产品GMP生产平台,包括质粒生产线1条、病毒载体生产线3条、CAR-T细胞生产线2条、建库生产线3条、灌装线1条。
公司利用IPO募集来的资金(17亿中的15亿)在上海临港建设近80000平方米的精准医疗产业基地,设计GMP生产线33条,反应器规模最大可达2000L;
占地面积、产线数量分别是现有的10倍、3倍。
临港基地规模建设完成后,和元生物的基地规模还高于药明生基。
和元生物临港一期计划于2023年初投产,二期计划于2025年初投产,2027年总项目达纲。
数倍于现有的预期产能即将落地,也给了资金充分“理想国”的依靠。
公司深谋远虑并不是坏事,但和元生物未必能支撑这么厚重的产能,产能利用率爬坡或许需要拉长时间维度。
截至2022年4月底,目前公司在手有超过50多个执行订单,40余个在临床前,9个在I/II期,5个I期项目,4个在临床II期。
截至2020三季度,药明生基已为超过30个临床阶段项目提供CDMO服务,包括22个I期临床项目和11个II/III期临床项目。
相较于药明生基客户集中在临床中后期,和元生物客户主要集中在临床早期,管线梯队数量仍有差距。
2017-2021年,药明生基年复合增速约在10%附近,预计低于海外龙头Lonza等增速水平。原因分为两个:1)海外龙头基本都有商业化品种贡献;2)药明生基处于平台和产能搭建期,CDMO项目订单数量较少,少量订单体量波动对收入影响较大。2022年开始,药明生基管线梯队中有3-4个将进入BLA阶段,如果商业化成功有望拉动未来业绩增长。
药明生基的例子,充分提醒了和元生物未来达到5亿-10亿规模后潜在的瓶颈(产能利用率、项目储备数量不足)。
2、短板明显,非一体化的CRDMO
一站式、一体化的CXO平台往往能充分锁定住公司的管线漏斗,从端到端的服务减少管线流失率,这一现金理念和行业趋势也在海外CXO巨头上充分验证。
和元生物虽然有CGT CRO、CDMO两大块业务,但前后端短期内并不是能衔接成为一体化平台的。
从上述红框也可以看出,基因治疗产品在基础研究阶段主要以基因功能研究为主,基因治疗的适应症的药理、药效实验的疾病模型构建难度普遍高于传统制药。
招股书也提到,目前和元生物的CGT CRO和CDMO客户相对独立,且存在较大差异,其中CDMO业务主要服务于新药研发企业,CRO业务主要服务于科研类客户;
CRO业务和CDMO之间的业务转化较少,也不具备必然的转化关系。
这一点无疑不利于和元生物储备早期的管线,从源头形成项目漏斗;反观药明生基的平台服务,似乎更为全面,其也曾经在官网上打出
“CGT CRTDMO”
这一新颖的招牌。
(图片来源:上海疆云医疗健康科技)
3、客户结构埋下的隐忧:国内客户为主、溶瘤病毒前景成疑
在调研交流上,和元生物也透露了其收费结构和标注,非注册临床(IIT)CDMO收费在50-100万,IND申报和临床样品在1000-2000万(大的甚至4000万)。
从公司营收的客户结构中,不难看出展现收入贡献持续性的客户主要集中在深圳亦诺微、上海复诺健两家溶瘤病毒公司。
常规逻辑必然是:公司率先实现商业化项目的突破,只能依靠几条二期管线推进或者外部竞争引入新后期管线,两条溶瘤病毒管线无疑是最有希望的。
现实是,溶瘤病毒中
短
期前景并不乐观。
目前全球已上市的溶瘤病毒产品有5款,其中大多数都不被市场认可,相当一部分产品疗效&安全性不获市场认可,销量惨淡。
近几年来,我国溶瘤病毒产品需求量也在增长,但碍于没有重磅产品出炉,迟迟未打开市场空间,2017-2021年我国溶瘤病毒的需求量从0.3709万剂增长到1.5762万剂。
和元生物还有一点不可被忽视,公司客户主要以国内客户为主。
目前CGT疗法的主战场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市场刚刚起步,空间较小。和元生物未获得海外巨头青睐的原因有几个:1)技术水平和能力未获得认可;2)产能受限影响外拓;3)公司未进行海外客户的攻关。
结语:
随着和元生物股价不断上行,风险日益临近。
现在资金可能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最后一棒交给谁?
以上观点基于和元生物现有价格并做出风险提示,如果估值合理,这些缺点,是可以被容忍的。
声明一下,我们看好CGT CDMO未来的前景,但如果透支2-3年以上,那么“出门右转是电梯口,慢走不送”。
更多医疗健康前沿资讯与分析,欢迎关注@瞪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