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指南

【推荐】CTA的江湖cta基金是什么

Nancy 0

作者:风云君的研究笔记

来源:雪球

CTA算是一种私募基金“特有”的策略,公募基金除了少数几个ETF类型的期货基金,目前还没有主动管理的CTA产品。CTA策略表现一直以来与股票策略表现相关性较低,是很多私募投资人资产配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01

CTA-萌芽期

CTA起步约在2010-2014年期间,当年阶段私募基金还无法单独发行产品,一般是借助券商资管、信托计划或者基金专户发行,私募以投资顾问身份承担实际操盘角色。

相比股票类私募,CTA私募初始发展会相对缓慢一些。当时公募股票基金已经发展多年,一些明星基金经理得到了不少投资人的认同,公奔私后也持续被投资人关注并且最终选择。另外有很多民间“股神”也为广大投资人所熟知,发行产品后也都会有一定的热度。

但当年几乎鲜少有投资人会专门关注选择期货私募。首先公募基金没有主动管理CTA策略,投资人没有“科班出身”的明星基金经理可供选择;另一方面当时期货领域也是一个非常小众的领域,甚少有人专门研究,一提到“期货”伴随着的基本都是“高杠杆”、“爆仓”等印象。

因此,最初的五年,CTA产品一直处于较缓慢的发展状态,根据华宝证券统计,CTA产品发行数量自2010年的5只,到2014年当年新增发行了349只。

当年虽然CTA基金产品不多,但是很多后来知名的量化基金管理人基础都是在当年积累下的。当时众多具有海外量化策略研发经验的从业者纷纷创业,以高频自营策略在期货投资上掘到了第一桶金,并且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策略储备,为日后资管化转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e.g. 元盛资本

这个阶段,海外的元盛资本应该CTA领域里面最为投资者熟知管理人之一了。元盛资本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在多个城市设有办公室。

创始人哈丁毕业于剑桥大学物理系,早年与另外两位合伙人共同创办了AHL,后被英氏曼集团收购。由于投资理念的冲突,哈丁另起炉灶,用200万美元起家,成立了元盛资本。在当年量化交易并不普遍被人所知的环境下,哈丁依然坚信数学和计算机能够为投资人实现理想的回报。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元盛资本充分发挥CTA策略“危机阿尔法”的属性,在很多明星基金走下神坛的时候,元盛资本在08和09年期间年化收益接近30%,一举成名。据统计到了2010年,全球量化对冲基金净流入总量的1/3进入了元盛资本。发展到如今,元盛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CTA管理人之一,管理规模超过300亿。

2008年,元盛资本开始开发中国市场的交易策略,10年投入实盘,12年后,陆续与华宝兴业期货、中金、华泰期货等等金融机构合作,以担任投资顾问的形式发行了一系列CTA策略产品。

元盛的特点是海外资管风格比较鲜明,策略以长周期为主,相比国内一众中短周期的策略波动会略大。但是这种策略的好处在于容量大,受规模因素影响小。元盛的策略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检验,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是相对一个不出错的选择,因此也获得了众多投资者的青睐与信任。

02

CTA—井喷期

2015年-2016年两年,CTA产品发行数量呈井喷式增长。追溯的话主要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个是期货资管一对多开闸,2012年底期货公司获许发行一对一资产管理计划,这是一种一个产品只能有一个投资人的资管计划类型。直到2014年底,监管放开期货资管一对多限制,期货资管可以发行多个投资人参与一只资管计划的产品类型。期货公司拥有众多理解期货风险与收益结构的投资者,包括CTA策略目标客群以及CTA策略专业管理者。因此期货资管一对多开闸后,期货公司开始大量寻找市场上有能力做CTA策略的人或机构,担任投资顾问负责操盘,发行由期货公司担任管理人的期货资管计划,与银行或券商合作共同募集资金。

第二个原因是2015年下半年起,股票类基金受制于当时的行情普遍折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撤。因此很多投资人开始寻找股票策略以外的产品,CTA策略就是其中之一。在股票出现较大幅度回撤时,CTA策略凭借相对稳健的表现,也引起了投资者的注意。

借助于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当年CTA实现了井喷式的增长,根据华宝证券统计,2014年CTA策略产品发行数量349只,2015年1422只,2016年2232只。那个时期可谓百花争鸣,包括海外量化背景、民间背景、产业背景等等的管理人都出现在CTA资管的舞台上一显身手。很多现今非常知名的CTA管理人,都是在那个阶段完成了资管业务积累,且获得了众多投资者的认同。比如比较知名的千象和黑翼。

e.g. 千象资产

千象资产成立于2014年7月,于2017年成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是最为市场广泛认知的本土CTA管理人之一。管理规模超百亿。公司蝉联四届中国证券报 “金牛奖”、荣获上证报“金阳光奖”、证券时报“金长江奖”、中国基金报“英华奖”等多项行业权威奖项,作为小众策略CTA策略的管理人,连续多年拿到奖项,可见其市场认可程度。

作为国内最头部的CTA管理人之一,千象是众多金融机构准入的第一家CTA管理人,如今管理规模位居市场前列。千象资产团队超50人,研发人员占比70%,均为清华、北大、交大、复旦、中科大等国内外知名学府硕士、博士学位。

公司CTA+多策略的产品线丰富,如CTA+中性策略、CTA+指增策略、CTA+全市场选股策略等,且各策略都有多年的积累。策略丰富度较高,CTA策略里包含趋势策略、对冲策略。覆盖期货市场近50个主流品种,做到全品种分散。所有策略在服务器上全自动、低延时、极速交易,无人工干预。

03

CTA—稳定期

2016年CTA新增产品数量到顶峰后,2017年开始随后的几年进入了稳定期,行业整体更加规范化发展。

2016年,资管领域出台了新八条底线,对于金融机构的通道业务做了一些合规限制。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两条:第一是限制了结构化产品的发行。原来资管计划的产品结构上,优先资金可以在基本不承担风险的情况下,获取一定的固定收益,所有的超额收益及所有的亏损由劣后承担。但新规下禁止了这种产品结构,优先也需要承担风险。这样短期无法吸引到渠道的稳健资金,暂时失去了占比最大的客户来源,CTA产品增长速度也就随之放缓;

第二点在于规范了投资顾问角色的资质。之前无论是个人、工作室或者私募基金管理人,都可以成为资管计划的投资顾问,担任实际操盘的角色。但新规对投资顾问资质做了规范,只有符合3+3+1条件——即三名投资经理,3年可追溯业绩,管理人在基协注册满一年且成为会员。这样之前很多投资顾问并不符合资质,到期后清盘;当时私募行业发展没几年,即使是私募基金管理人满足这样条件的也不多。而当时主要金融机构,自主开发的CTA策略有竞争力的并不多,不借助投资顾问的操盘很难吸引到投资人的资金。

随着新规发布,CTA产品在资金需求和产品供给两个方面都出现了较大的调整。叠加2017-2019年三年期间期货市场整体没有较大行情,导致CTA产品增速有所放缓。但整个行业开始向着规范、有序、合规的方向健康发展。

04

CTA—成熟期

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期货市场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对于趋势策略为主,多空双向的CTA策略来讲,这样的行情是非常适合做出收益的。朝阳永续,代表CTA趋势策略总体表现的“CTA趋势精选指数”,整体都有60%以上的收益率。

另外2022年初,在股票策略整体遇到系统性风险的同时,CTA策略又充分发挥了危机阿尔法的属性,成为众多投资者投资私募的其中一种主流选择。

在这个阶段,有众多管理人进入了投资者的视野,其中包括以前就开始布局CTA,在2020年一鸣惊人的管理人,比如博普、洛书、瑞达期货;还有机构属性偏多的管理人,因为持续优异的表现被众多个人投资者开始关注到,比如弈泰;还有在CTA领域之前相对陌生,随着CTA的发展,投资者在研究CTA策略过程中开始关注到的主观策略管理人,比如明睿。

e.g. 洛书投资

洛书投资是一家专注于量化投资的对冲基金公司,团队具备丰富的海内外市场的投资经验,投资标的覆盖商品期货、股票、期权等。当前资产管理规模100亿,团队成员80人。公司于2015年完成基金业协会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有多年资产管理经验。2021年荣获“一年期金牛奖私募管理公司(管理期货策略)”。管理人整体风格非常稳健低调,秉持“风险防范第一,资产质量第二,经济效益第三。”的理念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管理人产品线十分完善,包含CTA、指数增强、股票中性、CTA+指增的高波动组合、CTA+中性的低波动组合。其中CTA+指增的高波动组合,底层资产低相关、高互补,跨越双市场,具有双向投资机会。均衡配置,根据波动率分配资金和再平衡,更加科学管理资金;有长期可追溯业绩,获得市场认可。洛书CTA策略按照波动率平均分配仓位给趋势跟踪、期限结构和基本面量化策略。

05

选知名CTA私募好?还是黑马私募好?

最后回到产品选择上,CTA私募中,既有大家所熟知的产品,也有相对黑马型的产品,对于这两类产品该如何选,我们不妨先从以下角度来考虑。

1、CTA的管理规模会对策略有影响。高收益,波动率小和规模是一个不可能三角。一些高频或者短周期的CTA策略,能够容纳的规模就不是很大。

2、算法和策略的储备,算法的迭代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决定了管理人到底能不能持续跟上行情的变化。市场行情变化是非常迅速的,单以策略或者单一持仓周期整体的波动会比较大,而且回撤回补的时间也会比较长,持有体验可能不加,容易错失行情,策略的丰富性和迭代能力能够有效缓解这个问题。

3、 CTA策略和其他策略的可搭配性较高,复合策略性价比很高。复合策略要求管理人有多策略的储备,对于管理人的规模是有一定要求,规模过小,公司在进行投研储备时没有充裕的资金支持,可能会影响策略的表现。

综合来说,CTA有些策略对容量有限制,如果想要购买高频或者短周期CTA策略,或者希望策略有一定进攻性,可以适当关注黑马私募。如果对于策略的稳定性要求较高,或者希望买入复合策略的产品,可以适当关注成立时间较长,投研储备较丰富、策略迭代能力已经得到充分验证的知名CTA管理人。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影像仪公司

三次元光学影像测量仪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多少钱

光学系统测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