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还能持续多久-中国经济还能高速增长多少年
我国用了几十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巨大的变化简直就像变魔术一样。那么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还能持续多久呢?下面就来慢慢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战结束前,全球一些发展较好的国家大多集中于欧洲,特别是西欧地区,此外也许即美国与东亚的日本也发展得算不错。
尽管说清王朝有一段时期GDP总和是全世界之首,但那种开发几乎是纯农业开发,并不具有工业化、现代化的含义。
二战后,伴随着冷战背景下美、苏等国向各国提供经济援助与技术援助及各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很多极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崛起,受到二战严重冲击的一批国家在此期间获得发展机遇。
至于二战之后经济发展最好的是哪一个,或许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能称得上奇迹般的扭转,也唯有中国。
有人认为中国所谓经济奇迹、发展水平不如日本、战后东西欧国家来得更夸张,因此说中国经济奇迹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这一说法明显有些片面性。
更何况二战后中国遭遇以美国为首的巴统组织封锁,即使作为基础和发展的出发点,中国都很难与日本、欧洲国家相抗衡,他们仅仅受到战争重创,但二战之前却拥有比中国更强大的工业基础。
而中国所面对的却是一穷二白,而且中国人口多,要发展肯定不能只靠单一的行业。
如果一国仅有数千万乃至上百万人,那么只要有强大的支柱产业就够吃够喝,但在中国却做不到,两、三个行业很难使全中国人都富。
因此,中国经济奇迹之神奇之处在于:中国发展是全面而系统的工业化、现代化。
从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之前的30多年时间里,毛主席领导共产党及全国各民族人民依靠高度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把一穷二白、一富一贵的新中国建设成为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新兴经济体,为改革之后创造经济奇迹,实现飞跃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不能把改革开放以前和以后这两个时期分开来考察,改革开放以前没有改革开放的原因在于工业基础薄弱和农业发展滞后,一旦国门大开、自由化了,就只能成为西方收获的目标。
而改革开放正处于充分释放新中国经济潜力的恰如其分时刻,这两个时期之间存在着极其强烈的传承关系和互补关系。
改革开放以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相对重要而超前的方面,我们的企业、公司不具备自力更生的条件,只能依靠国家的补贴来求得发展,这种行为实际上很普遍,即使一向宣扬新自由主义的美国,都存在着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的行为。
只是由于缺乏竞争环境,才造成了我们国产品牌与国有企业过分依赖国家补贴与政策扶持而表现出脱离国家无法生存。
而且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了双轨制的发展方式,一方面对要争夺,要抢占的先进领域及高新技术领域,国家必须继续通过政策扶持或直接给予补贴等办法使这些公司生存下去,待其翅膀变硬后才能自力更生;
而另一方面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我们与国外技术差距不大,而且受益于人口规模,我们的优势却更大,市场需求潜力比他们更有价值。
为了追平差距乃至反超,我国实行双轨渐进制改革,一步一脚印、小步快步追,与此同时,以市场换取技术的做法,也使我国与西方之间的技术差距急剧减小。
尽管如今我们还存在高新科技领域“卡脖子”的情况,但总体上说我国与西方之间的差距还在逐步缩小,这也是真的。
然而,对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出现,许多人却在两方面展开了抹黑与攻击,一是明显以己度人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发展走上了和平崛起之路,并没有以牺牲别国为代价,也没有对别国落后、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掠夺;
而且在中国威胁论外,还存在着唱衰中国之说,即中国经济奇迹只不过是后发优势而已,迟早会由于各种原因渐渐销声匿迹,以致泯然在众。
中国的经济奇迹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还有多久?这两方面的问题很难用寥寥数语来解答,文章前一部分也仅仅是按照林毅夫这样顶级学者的意见做了简要分析。
而后者显然更非外行所能思考,因此更应该看专业人士与顶尖学者的观点,包括朱镕基朱总理之子朱云来的观点很有参考价值。
当年朱镕基总理在索罗斯收获香港做空港币之际,毅然出手阻止,帮香港躲过惊天浩劫,免于步英国、东南亚后尘,故当时被称为“世界金融三强人之一”。
而朱镕基总理之子朱云来先生也有所建树,早在2004年七月即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亚洲最有影响的商界领袖之一。
事实上,朱云来老师起初没有研究经济和商学院,只是从事物理研究。朱云来于1994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大气物理学博士学位。
朱云来大学毕业后到海外投资,后因高层干部子女不允许到外资公司工作,朱云来回国进入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工作。
朱云来因为身份的特殊性,很是不爱受访,平日低调神秘,办公室内没有什么与父亲朱总理有关的事情,哪怕是一张照片。
这并非偶然,朱云来自己也极痛恨他人在与自己经商时顾及到父亲的影响。
这并不是因为父子俩关系不好,而是因为朱云来认为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事,自己与朱镕基总理都是父子两好,但自己的事业决不能有丝毫交集,这样做不仅是在否定自己的能力,更是在玷污自己的父亲。
当时为使中国石油能顺利上市,朱云来极力打通国内原油价格,使国内外油价趋同。
在其它作品上,朱云来还始终秉持着严谨的行事风格与原则,准备程度永远高于他人,甚至比他人多写了几页,认真仔细,兢兢业业,是朱云来能在他没有学过的地方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说到中国经济发展奇迹,朱云来老师还认为不应该只论述某个时期、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两个时期,这对当今飞速发展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朱云来老师也说过,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能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正如邓公当年所言,假如有朝一日,我们能与西方人均水平相当,那就是完成了很伟大的事业。
由于我们发展的目的在于使全体人民受益,而不是吸吮别国鲜血发高福利或简单地使类似华尔街那样的资本家联合体饱餐一顿。
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所以,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本身也是一项伟大事业——人权的胜利。
尽管说英、美两国经济奇迹更言过其实,连事业霸主都使之称雄,但那时英国总人口数仅为世界总人口数之首,美国也只是在这一领域占据了约多大的份额,因此中国开发的艰难程度以及开发后所取得的效果是其他国家所难以想象并与之相提并论。
哪怕是取得了跨界成功,哪怕是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的朱云来先生,也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奇迹让人不得不感慨,让人不得不目瞪口呆。
在谈到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和中国经济奇迹能否延续时,朱云来说,尽管中国经济潜力在过去已经被开发出来,但仍显不足,尚有很大市场潜力尚未挖掘,仍有很多需求未得到满足。
而就经济奇迹这一点而言,不必像以往那样盲目追求高增长率,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这同西方很多经济学家的观点也是相同的。
经济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但GDP增长率究竟有几点与人们生活水平够不够高不存在直接联系,前提是每个人都要充满信心地展望未来,生活也在不断地提高,上班可以赚钱,做生意也可以获利,这样才是经济的良好发展,这样才是繁荣昌盛的。
在朱云来老师看来,下一步需要关注的焦点在于产能过剩即资产堆积,在提高资产质量、减少和预防债务风险、健全市场机制、优化分配结构上。
总体上看,朱云来老师对中国能否继续创造经济发展奇迹表示肯定,但这一奇迹继续具体外在表现当然不可能像过去那样GDP突飞猛进。
那些对中国经济发展前途抱有悲观论调者,多以为我国经济发展奇迹完全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人口红利堆砌而成,等人口红利没有了,又变成人口负债了,老龄化非但带不走发展,反而让我们渐渐走向衰落。
这一观点最大的问题是把复杂的问题过分简单化了。
以往中国经济发展能够搞得如此出色,是由于一方面对市场机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使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是把它全部留给市场机制来完成,而是不断跟着市场机制带来的资源浪费、收入差距过大的漏洞缝补。
另外,尽管我国人口增长远没有以前那么快,但得益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及公立大学的大量培育,使我国劳动力素质较以前提高了不只两三个层次,而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附加值较高,也早在我们的规划中就已淘汰出局。
未来主导的将是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新兴服务业等与互联网关联度高的产业系列。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以往的发展动力很多来源于加入WTO以后所取得的海外市场和需要加大国内需求的发展。在国家已注重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的情况下,也有非常可观的发展后劲,继续保持经济发展奇迹仍是令人期待。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预计,今后30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仍可维持在3.5%左右的平均水平,就业人数可稳定在7亿人左右。
尽管经济增长率总体上呈逐步降低态势,但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改善。
一是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将大量淘汰、人均收入水平将有所提高、收入差距将有所减小,浙江建立共同富裕示范区是国家对发展质量改善发出的信号。
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认识中,最为浅显易懂的认识视角之一就是要从产业结构出发,以往我们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两个方面,即农业与低端制造业并存,同时今后将逐步向服务业及高附加值新兴高科技制造业转移。
拥有高福利的西方国家,比如法国,之所以能够每天生活过得那么滋润,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人口少,靠着那些具有高附加值、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行业可以达到花费较少劳动时间获取较多利润的目的。
所以当我们完全实现了由数量上外延式增长向质量上内涵式发展过渡后,我国劳动者还能以较少的劳动时间和较小的劳动强度生产科技含量高的商品,从而实现较高利润和较高薪。
从而确保在原有收入水平没有改变,甚至很大几率上得到显着改善的前提下,自己所占时间较少,等于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
作为人口众多的国家,如此发展成果与美好生活前景,若像过去那样造福十几亿人,岂不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另一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