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国股市的来龙去脉——亟待拓宽入市资金渠道,提高基金投资水平-股票最早资讯
#5月财经新势力#
积极拓宽阳光资金进入股市的渠道和规模
【改编自本人专著《拯救中国股市》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2】(续39)
第十四章 完善避险机制,拓宽资金渠道
第二节 积极拓展长期稳定的阳光资金来源渠道,优化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队伍
14.2.1中国基金业的发展现状
1)中国基金业的发展起源。
1992年11月,山东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设立,揭开了中国内地投资基金业发展的序幕。1997年11月国家颁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中国基金业发展有了法律基础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98年3月,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和国泰基金管理公司分别发起设立“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拉开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试点的序幕。到2001年底,基金管理公司总数达到17家,基金总数56只,基金份额933亿基金单位。并且系列基金、债券基金、保本基金、货币市场基金、ETF、LOF等一系列基金创新产品相继面世,基金产品开始走向多元化,特别是开放式基金在数量和规模上逐渐取代封闭式基金成为市场的主流品种。2002年12月,第一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
——
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基金业进入对外开放阶段。2004年6月1日实施新的《证券投资基金法》,以法律法规形式确认了证券投资基金在资本市场的地位和作用,2005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同年由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先后发起设立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建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业进入混业经营阶段。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企业年金等也相继进入证券市场。这标志着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队伍迅速扩大,中国证券市场已由主力机构为主导的格局逐步形成。
2)证券投资基金资产规模增长迅速。
2003年-2006年间,中国银行储蓄存款的平均增长率为15%,保险业资产规模的平均增长率为32%,而证券投资基金资产规模的平均增长率则为65%。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已经成为中国股票市场的最大机构投资者。2007年上半年,资产净值达到1.8万亿元,比2006年增长110%
(见备注5)
;到年底已经
达到3.28亿元,比2006年增长304%。
目前中国居民储蓄存款超过17.6万亿元,金融机构储蓄总额超过38.9万亿元,存贷差超过10万亿元。这为基金的超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2006年10月在基金销售异常火爆的背景下,银行储蓄存款首次出现十多年来负增长。进入2007年,在股票发行冻结资金屡创天量的同时,基金发行也出现了超乎寻常的发行热潮,吸引大量资金追逐,使得基金迅速从一只普通的金融产品摇身成为大众眼中的紧俏商品。2007年4月,上投摩根内需动力100亿规模基金的申购资金达到900亿元;8月华安策略优选基金100亿元规模申购金额超过700亿元;在发行募集最高峰时,一个基金在一天内吸引了199万多人申购,申购资金超过1,160亿元。
根据专家估计,目前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中国家庭购买了基金,大约有上万亿的居民存款借道基金进入理财市场,目前基金资产总规模相当于居民人民币储蓄总额的六分之一。中国证券业协会于2007年10月至12月组织开展的“基金投资者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基金投资者在2006年末账户数首次超越1000万户。截止到2007年9月30日,基金投资者总账户达到已经11,370.05万户,其中有效账户为6,746.27万户,2007年前三季度的有效账户比2006年底增加了561%。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截止到2007年年底,共有65只基金募集成功,融资达到6,284.57亿元。基金公司共有58家,管理着364只基金,资产净值合计达到32754.03亿元,比2006年增长304%,占沪深两市流通市值9.31万亿元的25.69%
(见备注6)
。平均每家公司净值规模高达560亿元。华夏、博时、嘉实、南方、易方达、大成、广发、华安、景顺长城等9家基金公司净值规模超过1000亿元,成为千亿俱乐部成员。其中华夏、博时、嘉实三家公司管理规模更是超过2,000亿元。华夏基金以2,479.92亿元的基金净值总额和管理18只基金名列榜首,所占市场份额达到7.63%。在成长性方面,有19家基金公司净值规模增长超过5倍,其中有7家基金公司规模增长超过10倍。2007年底中邮创业基金公司管理规模达到769.13亿元,比2006年底的21.48亿元暴增了34.8倍,成为规模增长最快的公司。
资产规模最大的前10家基金公司所管理的基金规模达到16,305.23亿元,占行业总规模的比例为49.78%。基金中的330只开放式基金资产净值合计达到了3.043万亿元,是2006年年底的4.38倍。规模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基金当年120%左右的业绩增长幅度。这一方面说明市场上资金的富裕程度完全超乎想象,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基金资产规模暴增的关键原因还是基民的新增资金
(见备注7)
。
(详见附录2、附录3)。
3)中美基金发展水平比较。
就基金市场总规模而言,美国在当今国际基金业中一枝独秀。截至2007年1月底,全美共同基金净资产总额为10.567万亿美元,已超过同期全美商业银行总资产9.75万亿美元的规模(详见表14-6)。在全球基金资产规模中的比重达到53%。也是中国全部基金净资产的100倍。除美国外,没有其他国家全球占比超过10%。美国的基金数量总计8125只,超过了全美上市公司的股票家数,是中国全部基金家数的27倍,美国投资公司协会的数据显示,2006年约有48%的美国家庭持有共同基金,基金持有人达9600万人,即平均每3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是共同基金持有者。在美国家庭的金融资产结构中,共同基金占据的比重高达47%。投资共同基金的往往是在投资意识、能力、经验甚至年龄上都比较成熟的一个群体。
一项调查显示,美国70%的基金投资者至少有10年“基龄”,自然年龄中位数是48岁,家庭金融资产中位数为12.5万美元。有92%的美国基金投资人选择退休养老为其购买基金的财务目标,而养老金在共同基金中的资产比例也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20%上升到目前的40%左右,成为基金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美国最大的基金公司
(Fidelity Investments)
富达基金管理着1.25万亿美元的资产,
占到全美基金净资产总值的12%,也超过了中国全部基金公司净资产总和。
富达基金大部分投资于公司股票,成为许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并参与董事会的决策
(见备注8)
。2006年末中国基金资产规模而的基金业总规模占全球的0.55%,仅排第22名
(见备注9)
。中国股票基金净资产占全部基金的比例高达87.98%,比美国高出将近30个百分点;货币市场基金净资产占比仅为9.28%;债券基金净资产仅占2.74%。由此表明,中国基金分布总体过于偏向股票基金,而货币市场基金与债券基金的发展显得相对滞后。同时,中国长期基金净资产所占比重高达90.72%;短期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仅占9.28%。
数据来自中国证券报
14.2.2切实消除现有基金对市场造成的紊乱因素
“集合投资”与“专家管理”本应是是基金投资的优势和特色。基金通过对社会闲置、分散、小额的资金积聚起来形成规模,由具有经验和专长的专业投资经理人管理,通过发挥他们强大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研发优势,引领市场树立投资价值理念,在稳定市场的同时,为投资者带来良好回报。但是,目前中国的基金投资,无论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基金,
并没有起到引领长期投资理念和稳定市场的作用,反而由于给予的各种优惠条件尤其是拥有即可网上申购又可网下配售的这种双重特权,已经完全变成市场紊乱的主要因素之一。
1)
基金持股频繁换手,已变成追涨杀跌的散户。
表现在投资上呈现典型的行为短期化特征。基金的股票资产年换手率已经连续连续多年高达300-400%,甚至达到4000%以上的离奇景观。和成熟市场的基金持股年换手率低于100%相比,完全变成了性情浮躁追涨杀跌的散户;在持股结构上,若干个基金集体共同持有完全相同的所为蓝筹股,单靠资金优势和信息优势,集中持股、交叉持股、拉抬指数,将大盘股做成了典型的庄股;热衷于讲故事,博消息,挖内幕,如同对冲基金恶意冲垮市场秩序的做法,造成指数虚高而市场普遍“赚指数不赚钱”的可悲现实;误导和扭曲大众对基金本质的认识,盲目追求认购的轰动效应和基金规模最大化,完全忽视自身的运作能力。出现上述问题的关键原因在于整个行业陷入短视、浮躁的发展氛围和健康标杆的迷失,在大跃进、大发展、大跨越的投机冲动中完全背离了基金应该具备的稳健发展、严防风险、股东至上的信念。而每一次的暴跌,都显示出基金稳定大盘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是一路争相杀跌,变相成为QFII多次成功抄底的推手。
①基金是市场换手率居高不下的始作俑者。
虽然各个基金的经理们一再强调“买入并持有”和注重价值投资,但各方面的统计数据都显示,基金的持股换手率远远大于市场的平均水平。分阶段看,2002——2004年的数据显示,2002年A股市场周转率为1.89倍,2003年上升到2.31倍,2004年进一步上升到2.8倍。而基金持股的周转率:2002年为2.88倍;2003年高达3.74倍;2004年3.22倍。
《证券时报》数据信息部的统计显示,2003年基金持股周转率为的3.74倍,2004年全年3.22倍,均高于市场整体持股周转率,所有股票基金中换手率最高的一只封闭式基金,全年持股周转了9次,周转率高达5次以上的基金有28只,其中17只为封闭式基金
(见备注10)
。2006年,
根据天相投资顾问公司年报基金的交易量及股票市值的统计,股票换手率最高的基金是申万巴黎盛利配置,换手率高达1657.83%,比平均值高出6.5倍,混合型基金平均换手率高达418.75%,高于A股市场平均的换手率。股票型基金换手率也较高,平均换手率达到325.41%
(见备注11)
。
进入2007年,这种情况更加恶化。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显示,2007年上半年年报显示,各类基金的股票交易周转率均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除了债券型基金因为较少投资股票原因外,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和平衡型基金的股票交易周转率大部分超过了200%。
2007年8月国泰君安证券公司所作的《2007年中期基金股票换手率分析》中提到:继2006年后,各类基金的股票交易周转率均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开放式平衡型基金最高。换手率最高的天治,旗下偏股类基金的股票交易周转率超过了1900%;新世纪旗下的基金换手率也在1400%以上。成立满一年的169只基金中换手率最高的基金和最低的基金换手率相差1578.60%。换手率最高的偏股类基金股票交易周转率超过了2000%。换手率前十位的平均换手水平高达20倍,剔除申购赎回影响后,前10只基金半年的平均换手率依然达到15倍,最高达31倍。A股基金中交易换手水平最高的一个基金换手率达到40.68倍,平均每个交易周将股票清仓换仓一次
(见备注12)
。即便按照底限计算,这些基金半个月换仓一次的做法,其动机和理念显然与公募基金的组合投资、理性投资、长期投资的原则相悖。
②基金是高额成交量的重要贡献者。
追求短线投资机会,组合投资、长期投资、理性投资的基本原则早已置于脑后。以目前通行的基金交易费率推测,基金全行业在上半年的股票交易总额将超过2.5万亿元左右。这个水平相比2006年同期翻了5倍。
2)基金赎回问题凸显。
在基金申购持续升温的同时,基金的赎回潮也是2007年的突出现象。而2007年1月底至3月份,部分偏股基金遭遇巨额赎回。据测算,大基金一季度的平均赎回比例在40%到50%之间。最具代表性的是嘉实策略增长基金。该基金经理邵健透露,基金遭遇巨赎,截至3月30日,基金下降幅度达到了33.2%。国泰君安证券根据基金投资定向增发公告,推算出一批新老基金的申购赎回情况。华夏优势增长2007年年初到3月26日期间赎回比例为38.5%,南方高增长和南方绩优成长基金2007年年初到3月5日期间赎回比例为37.3%和30.1%。据统计,2007年一季度基金总申购额是5006亿元,但同期赎回额也有4692亿元。两者相抵,净申购仅为314亿元
(见备注13)
。
3)基金持股的换手率应当成为评估基金的重要指标。
在美国,将共同基金的股票换手率作为基金投资人评估基金的重要指标之一,定期向社会公布。从美国共同基金的长期发展来看,基金投资人更倾向于投资换手率比较低的基金。美国共同基金的股票换手率一直呈下降趋势。2001年以来这种下降趋势更加显著。到2004年,换手率已经由73%下降到了51%。2004年美国共同基金市场上大约有2/3的资金投在换手率小于50%的基金上
(见备注14)
。为了切实引导市场树立长期投资理念,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和评估方法,将基金持股换手率指标尽快纳入对基金的评估体系,这不仅有助于降低基金持有人的成本,维护持有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对维护市场秩序,抑制投机炒作起到重要作用。
无论公募私募基本没有什么投资策略
14.2.3 确立私募基金法律身份,以市场化机制培育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1)私募基金的概念及其特征。①私募基金的定义和分类。
私募基金全称为私人权益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以下简称PE)。包括风险(创投)基金(Venture Capital Fund)、并购重组基金(Buyout Fund)、夹层基金(Mezzanine Capital)和基金的基金(Fund of Funds)等,但不包括天使投资(Angel Investment)、房地产投资基金(REIT)以及公开市场以外的其他投资。主要指以非公开方式向特定投资者进行集合募集资金并以证券(包括期货、外汇等一切金融工具)为投资对象的投资基金(美国黑石基金的公开上市已经打破这一传统定式)。PE的销售和赎回都是通过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私下协商进行,因此又被称为向特定对象募集的基金。PE源于最早的私人银行业务。随后其服务对象日益扩大、功能日益完善。
②PE的主要特点。
一是PE通过非公开方式募集资金。二是在募集对象上,PE的对象只是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具有大额投资性质。PE受基金运作所需资金数量和投资者人数有限的制约,通常对每一个投资者的最低投资数额有较高的限制,如美国的对冲基金要求最低投资数额限定为300万美元。三是基金单位发售实行同次同时同价原则,不得发生同次不同价的现象。四是有明确的封闭期。封闭期内不得抽回投资本金,除非基金持有人大会决定解散基金。但基金持有人可以通过私下转让基金单位来收回本金。五是非上市性。PE不强调上市交易,投资者可以通过对基金投资收益的分配来获得回报,但不可能获得上市价差收益。六是信息披露的非强迫性。由于政府监管相应比较宽松,因此PE的投资更具隐蔽性,运作也更为灵活,相应获得高收益回报的机会也更大。PE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私募产业投资基金,二是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创投基金及私募股权基金是私募产业投资基金的主流。避险基金则是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主流。国际上著名的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设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索罗斯管理的证券投资领域的PE、对冲基金,如量子基金、老虎基金,等等。目前,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都通过法律形式确立了PE的合法身份,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PE的大力发展。
③
全球PE的发展现状。
2000年以来,全球PE的年度募资额大体呈现为U字型走势。据汤姆森金融公司不完全统计,2000—2007年,全球PE的年度募资额分别为3,046亿、1,904亿、943亿、978亿、1,470亿、2,923亿、3,856亿和3,946亿美元。2006年全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总投资额达到738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一倍,全球私募股权基金从资本市场募集到2150亿美元。到2007年上半年,全球PE总量已超过12万亿美元,成为全球重要的金融服务平台。而在
1970年代,全世界的PE总量还不足百亿美金。
从全球PE募资的地区分布看,美洲和欧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000—2007年,美洲年度募资额的占比在65%—75%之间,欧洲在17%—30%之间,美洲和欧洲的年度募资额之和占比保持在91%-97%之间。从全球PE投资的地区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美洲、欧洲和亚洲。2000—2007年,投资于美洲的占比在60%—76%之间,欧洲在17%—28%之间,亚洲在6.4%-9.8%之间。从全球PE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2007年非高技术行业、信息技术行业和医药/健康/生命科学的投资额占比分别为54%、33%和13%。从近3年来的数据来看,三类行业均呈增长趋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非高技术行业。从全球PE投资的退出情况看,2007年全球共有123个PE支持的IPO,上市融资总额约为200亿美元。其中,非高技术行业、信息技术行业和医药/健康/生命科学行业PE支持的IPO分别为38个、54个和34个,IPO融资额分别为98亿、73亿和29亿美元。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不仅影响到全球股市,也波及各类PE,特别是杠杆收购基金,多项杠杆收购交易因利率成本上升而被迫延迟甚至放弃。
在中国,截至目前为止,有关资产委托管理的相应法律法规都是围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制定的,针对PE业务的法律法规还处于空白状态,PE的发展仍然存在法律障碍。而在事实上存在的PE也大多是以投资公司、投资管理公司、投资咨询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身份存在。
2)PE的特点和发展趋势。①PE与公募基金的区别。
一是募集方式不同。PE募集资金是通过非公开方式而公募基金的募集则是公开募集,这是PE与公募基金的主要区别。二是募集对象不同。PE募集的对象是少数特定的投资者,而公募基金则是面向广大的公众。三是信息披露要求不同。公募基金的信息披露公开透明,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其投资目标、投资组合等信息都要披露。四是公募基金受政府主管部门监管,PE不受基金法律保护,只受到民法、合同法等一般的经济和民事法律保护。
②PE的主要优势。
一是产品更具有针对性。由于PE是向少数特定对象募集,更有可能为客户量身定做投资服务产品,组合的风险收益特性能满足客户特殊的投资要求。二是组织结构简单,经营机制灵活,日常管理和投资决策自由度高,竞争优势明显。三是基金运作的成功与否与基金管理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基金管理人的敬业心极强,信任和契约度很高,很少出现道德风险。
③业务扩展模式。
一是主要通过设立单独的资产管理公司的形式开展业务。如美林(证券业)、信安(保险业)、汇丰(银行业)、瑞士信贷(金融控股)都是通过新设或是并购资产管理公司来开展和扩大资产管理业务。二是机构客户与个人客户并重。早期的PE大多针对个人客户,但近些年来机构客户的比重在逐步增加。三是投资对象日益基金化。PE的运作方式虽然与基金不同,但它的投资对象可以是公募基金,因而资产管理机构往往针对托管资金的特性(如抗风险能力、托管期限、收益水平和流动性要求)设计一些新的基金,这样可以更为主动地满足客户不同的投资要求。四是发起人实行有限合伙制。在有限合伙人数中,由发起人担任一般合伙人,投资人担任有限合伙人。在法律上,一般合伙人须承担无限法律责任,有限合伙人承担以投资额为限的法律责任。
3)明确法律合法身份,积极发展中国自己的PE
。
①中国PE的起步阶段。
2006年,中国政府先后发布实施了一系列法规政策,虽然不是具体针对PE本身,但依然对中国私募股权市场产生重大影响。2006年9月8日公布的《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外国投资者将可以有限制地对A股进行战略性投资,并在限售期后在二级市场卖出。新规发布后,已有一大批境外基金开始频频活跃于各地上市公司,截至2006年12月底,共有19家在内地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获得了私募股权基金投资(PIPE),融资27.05亿美元,占年度私募股权投资额的20.8%。同时对《合伙企业法》进行修订,增加了有限合伙制度,中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能够采用有限合伙这一国际通行的PE形式,避免了在公司制下的双重征税,不仅提高了私募股权投资的运作效率,而且也拓宽了其募资渠道,将极大促进中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2006年12月30日,经过一年的筹备期,中国首只在境内注册以人民币募集资金的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正式在天津挂牌成立。基金以契约型形式设立,采用私募发行方式,该基金总规模为200亿元,存续期15年。首期60.8亿元资金已募集完毕。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是在中国注册的第一只契约型产业基金,也是中国第一只以人民币募集资金的产业投资基金。目前在中国直接以基金名称注册的产业投资基金都属于特别批准设立。中外合资外币产业基金有2只:中瑞合作基金、中国
——
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2006年有6只由中国本土机构发起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包括渤海产业基金),募集金额达到15.17亿美元,占整体募资金额的10.7%,平均每只本土基金的募资额达到2.53亿美元。
②境外PE的中国之旅。
早在2002年,摩根士丹利、香港鼎晖、英国英联三家公司一次性向蒙牛投资2600多万美元,共持有蒙牛乳业约32%的股份。2003年第四季度,这三家国际投资机构再次向蒙牛增资扩股3500万美元。随着2004年蒙牛在香港成功上市,蒙牛一跃成为国内乳业巨头,总市值接近300亿元人民币,三家投资人收益惊人。中国银行相继在香港主板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之前,引入了4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苏格兰皇家银行、亚洲金融私人有限公司、瑞士银行以及亚洲开发银行,分别投入30.48亿美元、15.24亿美元、4.92亿美元和7374万美元。中行上市后,按A股发行价计算,这4家投资机构大约获得2.6倍的投资回报。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06年底,有29家私募股权基金将办公室设立在北京,23家私募股权基金在上海设立办公室,2家设立在深圳。
③国外PE将更加快速流入中国。
2006年,境外私募股权机构纷纷加快了投资中国的战略准备,凯雷成立第2只亚洲区(日本除外)的凯雷亚洲基金Ⅱ,募集资金18亿美元;安博凯(MBKPARTNERS)为旗下的北亚收购基金(NorthAsiaBuyoutFund)成功筹资15.60亿美元。外资私募股权基金的并购成为新的潮流。2006年全年,中外私募股权基金共对129家中国及相关企业进行了投资,参与投资的私募股权机构数量达到75家,投资总额达到129.73亿美元。其中,私募股权基金收购未上市企业控制权案例达到12起,投入收购资金高达23.68亿美元。如CCMP收购武汉凯迪电力环保公司70.0%股权,PAG取得好孩子集团67.5%的控股股权,华平联合中方合作伙伴收购山东中轩98%的股份,CVC收购吉象木业85%股权等。最引发思考的是,凯雷并购徐工引发了一场关于外资对产业的渗透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大讨论。国家也对外资并购引发经济安全问题作出规定,明确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制权,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的,当事人应向商务部进行申报
(见备注15)
。同时,更进一步针对中国的投资策略不断高调推出。英国宏信环球投资管理公司(Henderson Global Inverstors)是一家管理着1300亿美金的全球性资产管理公司,在伦敦和澳洲主板上市。宏信北亚区投资总监舒明博士表示,中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战略重点,也专门设立了“宏信中国”,在直接投资方面非常活跃。进入2007年,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橡树资本(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以及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均宣布了亚洲业务扩张计划。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06年共有40只可投资于中国大陆地区的亚洲PE成功募集,募集资金高达141.96亿美元,其中下半年募集金额上半年增长106.5%,共有中外75家PE参与对129家大陆及大陆相关企业进行了投资
(见备注16)
。2007年第一季度,17只可投资于中国的亚洲私募股权基金实现募资75.6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上涨329.5%。根据2007年4月10日举行的“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的信息,有代表300亿至500亿美元规模的70余家国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参加了在天津举办的这次洽谈会
(见备注17)
。与会专家认为,国际私募股权基金首次成团队规模进入中国,将为中国中小企业开辟融资新渠道,同时预示着天津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再次迈出关键一步。
④明确合法法律身份,积极推动中国自有的PE发展步伐。
深交所研究员王霞的《中国PE发展前景和当前问题研究》的报告显示,中国PE目前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官方背景的合法PE,主要包括: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信托投资公司的信托投资计划和管理自有资金的投资公司;另一类是没有官方背景的民间非合法PE。这类PE没有合法的形式,其业务的合法性不明确。这类基金常常以投资顾问公司和投资管理公司等名义,以委托理财方式为其他投资者提供集合理财服务。在2007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的一份提案中提到:“截至2006年上半年,活跃在国内证券市场上的有私募性质的基金规模已经超过6000亿元,由于国内资本市场的迅速扩张,PE总规模已经达到1万亿元左右”。
(见备注18)
可以说,中国国内的PE是在法律夹缝和灰色地带中独自生存,在国外PE大张旗鼓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同时,国内自有的PE明显受到不公待遇,也将进一步加剧国内资本市场份额分配不公的畸形发展结构。要想加快中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有效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和风险分散能力,并为产业创新和转型积累丰富的资本支持,必须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有机地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起来,这正是PE充分发挥作用的最佳平台。因此,目前不仅迫切需要
国家在法律和政策明确其合法的地位和身份,而且还需要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与之相对接。特别是存在于证券市场的大量PE投资资金,如果尽快设立交易所之外的多层次场外市场,将极大的满足民间以投资非上市股权为主要功能的各类PE投资需求,也将极大缓解当前和相当一段时间持续存在的流动性泛滥问题。
基金鱼目混杂烂瓜遍地
14.2.4 引入做市商制度,不断完善市场交易手段
做市商制度是指在证券市场上,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度的证券经营法人作为主要的集中型的经纪商,不断向公众报出某些特定证券的买入价和卖出价,并在自己所报价位上满足公众买卖要求,以维持市场流动性。做市商通过出要价差补偿所提供服务的成本并实现一定的利润。
做市商制度以纳斯达克市场(NASDAQ)最为著名和完善。
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市的每只证券至少要有两家做市商,但目前平均每只证券有10家做市商,一些交易活跃的股票有40家或更多的做市商。这使得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有效克服,个别机构投资者很难通过操纵市场来牟取暴利,充分抑制了传统交易方式中庄家暗中操纵股价的现象。在开市期间,做市商必须就其负责做市的证券一直保持双向买卖报价,即向投资者报告其愿意买进和卖出的证券数量和买卖价位,纳期达克市场的电子报价系统自动对每只证券全部做市商的报价进行收集、记录和排序,并随时将每只证券的最优买卖报价通过其显示系统报告给投资者。如果投资者愿意以做市商报出的价格买卖证券,做市商必须按其报价以自有资金和证券与投资者进行交易。“做市商制度、严格监管和诚实的上市公司”成为NASDAQ成功的三大因素,而最重要的是采用了做市商制度。
因为,做市商为交易提供了资金,在交易中做市商先要用自己的资金买进股票,然后再卖出。这有效提高了股票的流动性,增强了市场对投资者和证券公司的吸引力。尤其是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公司一般规模比较小,风险也比较高,投资者和证券公司参与的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广大投资者更容易失去信心。有了做市商,他们承担做市所需的资金,就可以随时应付任何买卖,活跃市场。买卖双方不必等到对方出现,只要由做市商出面,承担另一方的责任,交易就可以进行。
因此,做市商保证了市场进行不间断的交易活动,对稳定市场和促进市场平衡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做市商有责任在股价暴涨暴跌时参与做市,从而有利于遏制过度投机,起到市场“稳定器”的作用。同时,由于做市商之间的竞争也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市场的稳定,能够保证做市商在综合分析市场所有参与者的信息以和衡量自身风险以及收益的基础上报价,从而促使证券价格逐步靠拢证券的实际价值。因此,在中国证券市场尤其是深圳中小板尽快引入做市商制度及其适合也非常重要。
14.2.5 进一步疏导其他资金渠道
1)进一步扩大QFII资金额度。
应当尽快落实在2007年5月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会上确定的将QFII额度由100亿美元提高至300亿美元的计划,切实拓宽外资进入A股市场的渠道。这不仅有利于优化投资者结构,更有利于推出股指期货后的平稳运行。
2)结合实施银行、保险、证券三大行业进行混业经营,成立若干家金融控股公司和基金公司。
主要是共同对全国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新增的资金投向进行战略性综合规划,形成新的基金管理公司业务发展支柱。
3)扩大资产证券化标的。
重点是推广发展外汇基金、期货基金、房地产基金和公司型基金。
备注:
5.数据引自:
2007年9月21日http://www.p5w.net/stock/lzft/)《中国基金业发展—十年十大步》,作者:银河证券研究中心:杜书明
6.
根据《上海证券报》统计,2007年年底,包括证券投资基金、全国社保基金、QFII、保险公司、企业年金、证券公司、一般机构在内的机构投资者持有已上市A股流通市值占比为48.71%,比上年提高6.19个百分点。而个人投资者占比则从上年的57.48%下降到51.29%。
7.
数据分别引自2007年12月24日《上海证券报》,2008年2月15日《证券日报》文章
《不断创造神话-2007年中国基金业“大跃进”》
8.
数据引自
2007
年
02
月
22
日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7-02/22/
和2007年4月18日《中国证券报》
A04
版文章:《中国基金任重道远》作者:董登新
9.
数据引自2007年5月15日《中国证券报》文章:《中国如何成为全球基金体系的重要一极》作者:姜国芳
10.
见2005年4月4日《证券时报》报道:《基金持股高换手率值得关注》
11.
见2007年3月30日《中国证券报》
12.
数据来源分别根据2007年9月7日《南方都市报》、2007年9月10日《上海证券报》和2007年9月10 日《世华财讯》公布的数据整理得出。
13.
根据2007年4月13日《国际金融报》和
2007年4月11日《市场报》
报道数据整理得出
14.
数据引自2007年3月30日《中国证券报》
15.
数据由本书根据
2007
年
6
月
9
日由《经济观察报》在北京组织的“
PE
与中国黄金
10
年论坛”公开资料整理。
16.引自2007年8月2日《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文章《私募基金的中国繁荣与虚幻》
记者:胡天舒
17.
引自2007年4月12日《经济参考报》
18.
引自2007年3月27日《21世纪经济报道》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