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指南

古圩古厝红军楼

Olivia 0

修缮后的卓港红军楼

在革命老区龙海市东泗乡卓港村,矗立着一座三层的西洋式建筑,洋楼斑驳的外墙上依稀可见的“土地革命”标语、洋楼顶端五星形状的石雕,都向人们叙说着它不平凡的过往,这里便是抗战时期的红军游击队队部旧址纪念馆。

1932年,毛主席在漳州开展声势浩大的扩军、筹款和抗日宣传活动,革命青年苏静、苏精诚组织老同学和贫苦农民40多人,收集30多条枪,成立一支游击队伍,以这座洋楼为据点开展游击斗争,“红军楼”因此得名。后来,这支队伍大多入编“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

卓港红军楼又称番仔楼(闽南一带对洋楼的称呼),始建于1926年,为三层西式洋楼,共24间房厅,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自空中俯瞰它,楼体呈中轴线对称,清水外墙、西洋柱式门廊;木门窗、露台、庭院两侧皆有,如今看来略显保守的对称式设计,在上个世纪20年代,却是村子里最“洋气”、最独特的存在。

“这栋洋楼是由华侨苏德炉先生独资兴建的,当时他从马来西亚回来,耗资5万大洋建了此楼。”据红军楼讲解员陈彩红介绍,苏德炉先生一家本打算就此归乡安居乐业,却不料土匪出没猖獗,苏家无奈之下,举家逃往厦门,后转海外谋生,洋楼就此闲置下来。

1987年,卓港红军楼被龙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到了2015年,卓港村斥资100万元,“修旧如旧”对红军楼进行保护性修缮。如今,它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向公众开放。

卓港村位于龙海市东泗乡南溪上游河畔,水系交通发达,清朝康熙年间因港聚圩进而建村。卓港村虽然村域面积不大,却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村落,据当地县志记载,“卓港至清代中叶建成上层居住、下层营业、门前‘五脚距’的楼店。三直的米街、中街、后街,两横的横街和圩尾街。现存的近百间旧楼店已多数改为民居,仍保留着当年设市营业时三直二横的布局”。在古韵新风的富美乡村建设中,红军楼携手古圩、古厝和红砖骑楼,挽住了悠长绵渺的旧时光。

门窗品牌

别墅门窗

断桥铝门窗

断桥铝门窗

铝合金门窗品牌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