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石窑洞:老七纺人的念想-新疆金纺纺织有限公司
原七一棉纺厂职工宿舍楼,现在是社区办公室。
79岁的于德汶(右)和77岁的李发莊在老窑洞前回忆往事。
1952年7月1日,新疆有史以来第一座现代化棉纺织厂——新疆七一棉纺织厂(以下简称七纺)正式投产。随着建设,七纺纺织一厂、纺织二厂、纺织三厂、印染厂、漂染厂全部建成,七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机制不活、设备落后、负担沉重、资金短缺等原因,纺织厂经营每况愈下。2002年7月1日,新纺集团经改制重组,更名为新疆金纺纺织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年底,金纺公司增资扩股,将新纺集团生产单位全部进行了重组整合,接收职工6721名,原七纺职工大批下岗。
七纺没了,随之而来的是厂房拆除,商品房的开发,道路拓宽,高架桥建立,一系列的改变之后,能够承载七纺人记忆的建筑越来越少,到现在,只剩下一栋石窑洞,承载着七纺人最早的记忆……
新疆都市报讯(记者丁玲 单坤摄影报道)
石窑洞里的青春
说起窑洞,不少人脑海中浮现出的场景是在山体上挖出的洞,但平地上建起的窑洞让人有些难以想象,也许正是难以想像,石窑洞成了七纺现存的最早建筑,也成为居住在七纺片区的老七纺人最早记忆的见证。
石窑洞占地面积612平方米,建筑面积1225平方米,分为两层,一层有三个开间,每个开间内有多个小间,二层有9个房间,虽然后来被装修过,但依旧可以看出当年的痕迹。
对于79岁的王玉花来说,每次看到石窑洞,她的思绪都会不自觉地回到16岁那个花一样的年华。
“石窑洞是1951年建的,当时建筑材料少,这才想出了建窑洞的法子,里面是石头,外墙是砖头,屋顶都建成拱形的,节省材料。以前七纺建了6栋石窑洞,现在就只剩下这一栋了。1952年七纺招工,我在山东老家报了名。刚来时,除了厂房、仓库,七纺这一片都是山,到处都是杂草、石头,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1953年冬天我住进石窑洞,当时窗户上的玻璃都没安,大家都是用木板挡着。根据房间的大小,每间房里住6至10人。当时我就住在一楼东边第一间,那时候屋里住了8个人,除了一张大通铺,啥家具都没有。”王玉花说。
当时人们的生活并不像现在这般丰富,除了上班,去食堂吃饭,其余时间就待在宿舍。但那时候在石窑洞里留下的友谊,如同石窑洞一般留存至今。“冬天特别冷的时候,大家就挤在一个被窝里。”王玉花说。
石窑洞的变迁
据老七纺人讲,这栋石窑洞用作宿舍的时间并不长,只能算作是临时过度宿舍。“这里作办公楼的时间比较长,以前工会、团委、总务科都在这里,后来门口修了篮球场,体委也在这栋楼里。”84岁的郭务本回忆道。
虽说成了办公楼,这栋楼的总务科却是当时职工最常来的地方。“那时都是到水房打热水,石窑洞一楼的总务科就是职工们领水票的地方。估计这里是除了厂房、宿舍以外七纺人记忆里都会存在的地方。”79岁的于德汶说。
当时的石窑洞与现在看到的不同,那时的窗户是木头的,二楼并没有全封闭,而是有一个大阳台,站在门口就能看到外面。但现在窗户改成了塑钢窗,二楼阳台被封闭起来,就连进入石窑洞二楼的露天楼梯也被翻新过,看不出原来的样子。
“城市在发展,石窑洞附近的环境也在变,以前三层楼就觉得很高了,但现在周围都是高楼。”说起环境的改变,王玉花显得有些失落。她说,2001年、2002年七纺盖职工福利住房时,将6栋石窑洞拆得就剩下这一栋了。虽然单位改制重组,但老建筑还在,人的心里总会有些念想。而2012年5月,随着七纺厂区内闲置的老旧车间的拆除,能够承载七纺人青春和辉煌的建筑越来越少。
“当时拆一厂厂房时,我和老伴专门去看了,心里空落落的。”王玉花说。
现如今,能够见证七纺63年变化的建筑,所剩无几。“估计建厂以来的建筑就这一栋了。”于德汶说。
现在,七纺石窑洞依旧在那里,不同的是,它已经不再是新疆七一棉纺织厂的办公楼,成为乌鲁木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乌市七纺片区管委会风景社区的办公楼,虽然它早已与纺织业没了关系,但它的存在依旧为纺织人服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