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沪水乡姚庄的美丽嬗变
姚庄镇,嘉兴市嘉善县东北部的临沪小镇,东连上海枫泾,两地边界线长达8公里,是浙江省接轨上海的第一站。
姚庄的“名片”有很多,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省首个镇级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嘉善城乡一体发展示范片区、全国最大鲜食黄桃生产基地……无论是工业经济、生态经济还是美丽经济,都是城镇“模范生”的范儿。
不过,作为城市与乡村的纽带,数十年建设发展后,也遭遇到脏乱差的“成长烦恼”。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吹响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嘹亮号角。姚庄对7.2平方公里(核心区为2.4平方公里)的主要城镇区域展开整治,小镇刷新颜值、重焕生机,“临沪水乡、两美新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漫步小镇,一路、一街、一园、一场、一带、一河、一廊、一区,整洁有序、精致休闲,处处皆景。
这个浙北小城正在经历美丽嬗变,建成城市的品貌,也留有农村的乡愁。
一块水泥板的拆与装
凤凰涅槃都需要决心。大刀阔斧的行动却在一块水泥板上犯了难。
桃源新邨社区,是姚庄镇农房改造集聚的样板,也是嘉善县最大的城乡一体新社区,占地838亩,已安置农户3300多户,居住的新老居民共1万余人。
虽和城里人一样住进了社区,但农民“洗脚上楼”改变的只是一种生活状态,老一辈老底子的生活习惯仍带了过来。
在绿化带种菜,在房前屋后堆放杂物,在绳子上晾晒衣服,最让社区干部头疼的是,房前不同位置不同材质不同大小的水泥板,洗衣的污水还直排雨水管。
不让种菜不让堆杂物,老人们还能接受,毕竟小区干净整洁,住着的人也赏心悦目,可要让他们把水泥板拆了,他们就跳脚了。
社区干部走家入户深入了解到,老人们都住在底楼,普遍不会用洗衣机,长年累月都在水泥板上洗衣摘菜,缺不了这块板。
整治不能一刀切,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
几场会议下来,大家得出了统一意见——拆掉五花八门的水泥板,由桃源新邨社区管委会统一定制相同规格、材质、大小的洗衣板给居民们安在同一位置。
1030块板拆到400多块时又遇阻,有居民又不同意了。
“我家当初花了1000多元用的是大理石板,而且污水也纳管了,我们在机械厂上班衣服很脏,必须要用板刷在水泥板上搓洗。”有居民反映说。
“我们家是搬迁,还有农田,田里衣服一身泥,不像你们坐办公室的,衣服放洗衣机甩甩就行。”还有的居民话中带刺。
工作推进不下去,桃源新邨社区管委会党总支委员沈喜英只得夜访居民家,“白天他们都上班,我从晚上6点半一直坐到了9点,从拉家常开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才讲通。”
为了争取居民的同意,管委会先弄了两块样板,长1.4米,宽0.6米,带水槽的大理石台面,底下还设有放杂物的移门,并把洗衣废水截污纳管。
看到效果后,居民们都点了头。今年7月中旬,1000多块水泥板全部拆卸完毕,管委会还给1860户居民配置了可拆卸的不锈钢晾衣杆。
“洗衣服晒被子缺不来水泥板,都习惯了。 ”72岁的王兰芳住二邨,房前两簇鸡冠花开得正艳,她对“样板”很满意,“社区考虑得很周到,只要为了大家的居住环境更好,我们都理解和配合。”
姚庄镇主抓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党委副书记高敏丽说,整治环境卫生,姚庄坚持比国卫创建更高的标准,实施“拆”、“清”、“改”、“建”、“绿”组合拳,全镇环境卫生焕然一新,让百姓有获得感,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一块腾退土地的便民再用
姚庄镇是全国最大鲜食黄桃生产基地,8月底,黄桃季收尾。今年夏天,桃农们不用坐在路边叫卖了,而是集中到茜泾路一个自产自销点。
“这个点之前是腾退企业建设用地,考虑到桃农的实际需求,打造成了能容纳180多个摊位的自产自销点。”姚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钢说,统一卖桃,一来消除马路市场的安全隐患,二来也便于环境卫生的管理。
记者在集中点看到,内设公共卫生间、顶上还有遮阳网,桃农们有固定摊位,少了日晒奔波之苦。
“黄桃基本就一个月售卖期,今年夏天太热了,坐在这凉快点。”童大伯说,因为第一年在这摆摊,知道的人少,生意一般,希望明年大家都能来这买。
王钢说,此地原是一个小食品企业,后异地转移了,多出来3亩左右的空地。等黄桃季过去,这个集中点可做临时停车场,确保资源利用最大化。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王钢就主抓县里的退散进集低小散企业整治工作,截至8月27日,排摸出185家低小散企业,已签约172家,其中已腾退143家。
今年6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把重点区域内的企业腾退整治时间提前、对象扩展了。
“对于低小散企业也不是一刀切,有全面腾退、异地转移、提升入园三种方式。”王刚介绍,符合本地产业导向、可以发展壮大的,还是鼓励企业在工业园区、两创中心发展。
茜泾路是姚庄镇工业起步的地方,大部分是七八十年代小木业、小五金加工等低端产业,有些还污染环境,不符合姚庄未来的产业导向,大多关停腾退,其中有两家精密机械企业有发展潜力,将提升入园。
王钢介绍说,目前正全面推进“低小散”块状行业腾退整治工作,力争在今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于此同时,要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提升、脏乱差及违章建筑的取缔等工作,加快腾退整治区域形象的提升。
一个废仓库的“文艺”变身
近1公里长的洪福路是姚庄老镇中心主干道,两旁的房子都建于上世纪90年代,立面混乱、乱搭乱建、防盗窗晾衣架凸显在外,楼道飞线缠绕如蛛网。
8月29日,记者走在洪福路上,变化翻天覆地,立面整齐划一、违章搭建全部拆除、防盗窗由外挑式全部改成平面式,连空调都统一“穿”上了铝合金架。
这些工作是在短短三个月内完成的。
姚庄社区书记陆正荣的办公桌上,有一叠厚厚的资料,社区内每户人家的情况、整治中每天遇到的问题,他都一一记录在案。
54岁的他在社区工作了11年,今年5月开启综合整治时,他每家每户上门走访,将改造后的效果图给居民看,“工作要做在前,老百姓理解和配合了,推进起来就快了。”
这个夏天,草帽是他最好的伙伴。今年新买的一双皮鞋,雨天浸水后开裂了;如今脚上另一双皮鞋,也已经因走得多有些变形。
洪福路上最洋气的要数由废旧仓库刚改造完成的“洪福印象”馆了,原本呈“L”型的平房是嘉善烽火节能设备有限公司的老仓库,企业迁址后空置了一年多。
民国风的青砖铺墙,一股怀旧风扑面而来。步入“大往展厅”,“姚庄记忆”摄影展诉说着小城的前世今生,姚庄镇北约1.5公里处的莲花泾自然村有距今6000多年的大往圩遗址;旁边的“农民画舍”,一幅幅色彩艳丽的农民画生动有趣,还精心布展了农民画的文创产品,以后还将定期开展农民画培训。
“老街中做一处展示馆,对老百姓免费开放,是一种文化上的传承和创新。”高敏丽说,现在居民物质生活都还行,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要满足,这也是留住乡愁的一种体现。
麦香园蛋糕访的老板王国良1997年来洪福路上开店,整整20年了。
“我就是这条老街的见证者,道路管网改造后变宽了,‘五水共治’让河道变清了,这次环境整治又让街道更整齐漂亮了。”王国良说,对面开的农民画舍让女儿很欣喜,“她很喜欢画画,这次有机会可以跟着学了。”
而这,也是姚庄镇的定位所在:让生活在这儿的人感受到生态文明、宜居宜业、幸福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