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指南

临泽铝合金门窗生产厂家

spring 0

文章目录:

1、临泽:织密民生“保障网”提升百姓幸福感2、临泽:织密民生“保障网” 提升百姓幸福感3、从“粮仓”到“种仓”的华丽嬗变——临泽县玉米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观察

临泽:织密民生“保障网”提升百姓幸福感

徐 焘 李伟丽

聆听群众呼声,顺应群众期待。近年来,临泽县高度重视民生实事工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最弱势、最困难、最需要关怀的群众做起,不断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一件接一件的民生实事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结对帮扶医群众之病 医疗服务有深度

“患者有什么表现?用了什么药?血压多少?”11月12日上午,临泽县中医院医生与省人民医院风湿骨科医生就鸭暖镇村民魏天成患骨性关节炎问题进行了网络面对面会诊。会诊历时30余分钟,专家根据主管医师提供的病例资料及现场询问患者,现场诊治,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诊疗方案。虽然隔着屏幕,但整个过程犹如把专家请到了“家门口”,这种“不出门”就可以享受更高等级医疗服务的就诊方式,就是临泽县持续推进与省人民医院“共同提升临泽县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行动计划”给患者提供方便。

今年8月,临泽县政府与甘肃省人民医院开展“共同提升临泽县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行动计划”项目,通过多渠道开展技术协作、多方位培训实用性医疗人才、建立健全县域内远程医疗会诊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专家通过详细了解我的病情,调整我的药量,我感觉吃了之后慢慢好起来了,专家会诊我觉得挺好的。” 患者魏天成说。临泽县中医院医师宋娟介绍说:“通过省级医院专家的会诊,能够给病人寄出更好的治疗方案,提高我院的治疗水平,同时让病人在不出县城的情况下,享受到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减轻患者的就医负担。”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养老服务有温度

除了保障医疗服务,提升卫生机构服务水平以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多元化养老模式也是临泽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又一举措。

五保户贾永安老人是2014年住进县中心敬老院的,由于1号供养楼楼层高且没有安装电梯,老人上下楼十分不便。去年,我县投资750万元,开工建设2号供养楼扩建工程,该工程于今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新修建的供养楼配备电梯,设置休息室、护理室、健身室、医务室、盥洗室、棋牌室、值班室等功能室,新增床位70张,为老人提供了更加优质舒适的养老环境。“我一直来在旧楼上住着,旧楼上的条件没有新楼上的好,楼比较高,没有电梯,年龄大的老人上楼困难,自从今年6月份从旧楼搬到新楼,房子也大了,也亮了,条件设施也好了,老人确实舒服了。” 已在中心敬老院住了五年的贾永安高兴地说。临泽县中心敬老院院长尹丽娟介绍说,“2号楼的建设完成在原来1号楼120张床位的基础上增加了70张床位,同时设置了各项功能用房,极大改善了老人的居住环境。1号供养楼目前正在实施维修改造计划,对里面老旧设施进行全面改造,有效提升改善老人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近年来,临泽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兴建了一批养老服务设施,全县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目前已建成的5家养老福利机构可利用的养老床位454张,集中供养特困老人142人,入住社会化机构养老84人,建成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7个,农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互助老人幸福院)71个。让老人真正得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推进社会兜底保障 排忧解难有厚度

“以前,我的房子走风漏气,冬天特别冷。现在,民政部门把门窗给我换成铝合金的,我也感觉不冷了,把煤也给我拉过来,还发了被子、褥子、棉衣棉裤,暖和多了。” 沙河镇花园村村民王之军感激地说。家住沙河镇花园村的王之军老人,今年已经70多岁,属于五保户家庭,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比较困难,2013年被确定为精准扶贫户。今年,县上又对其住房进行了翻修改造。

为保障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临泽县积极筹措资金64万多元,为全县441户451名分散特困供养对象采购配备棉衣、棉裤、鞋子等生活用品每人9件,每户购买冬季取暖用煤一吨。对18户住房顶棚破损、54户房屋需要粉刷、138户庭院需要铺设院内人行道、11户院内需要修整的特困供养人员房屋进行整修,通过临时救助有效改善全县农村分散特困供养对象的生活居住环境。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临泽县扎实做好民生工作,不断织密保障网,兜牢民生保底线,一幅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临泽:织密民生“保障网” 提升百姓幸福感

近年来,临泽县高度重视民生实事工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最弱势、最困难、最需要关怀的群众做起,不断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一件接一件的民生实事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结对帮扶医群众之病 医疗服务有深度

11月12日上午,临泽县中医医院医生与省人民医院风湿骨科医生就鸭暖镇村民魏天成患骨性关节炎问题进行了网络面对面会诊。

会诊历时30余分钟,专家根据主管医师提供的病例资料及现场询问患者,现场诊治,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诊疗方案。虽然隔着屏幕,但整个过程犹如把专家请到了“家门口”,这种“不出门”就可以享受更高等级医疗服务的就诊方式,是临泽县持续推进与省人民医院“共同提升临泽县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行动计划”给患者提供的方便。

今年8月,临泽县政府与甘肃省人民医院开展“共同提升临泽县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行动计划”项目,通过多渠道开展技术协作、多方位培训实用性医疗人才、建立健全县域内远程医疗会诊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专家通过调整我的药量,我感觉吃了之后慢慢好起来了,专家会诊我觉得挺好的。” 患者魏天成说。

临泽县中医医院医师宋娟说,“通过省级医院专家的会诊,能够给病人提出更好的治疗方案,提高我院的治疗水平,同时让病人在不出县城的情况下,享受到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减轻患者的就医负担。”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养老服务有温度

除了保障医疗服务,提升卫生机构服务水平以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多元化养老模式也是临泽县保障改善民生 又一举措。

贾永安老人于2014年住进县中心敬老院的,由于敬老院1号供养楼楼层高且没有安装电梯,老人上下楼十分不便。去年,临泽县投资750万元,开工建设2号供养楼扩建工程,该工程于今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新修建的供养楼配备电梯,设置休息室、护理室、健身室、医务室、盥洗室、棋牌室、值班室等功能室,新增床位70张,为老人提供优质舒适的养老环境。

“旧楼比较高,没有电梯,年龄大的老人上楼困难,自从今年6月份从旧楼搬到新楼,房子也大了,也亮了,条件设施也好了,老人确实舒服了。”老人贾永安高兴地说。

临泽县中心敬老院院长尹丽娟介绍说,“2号楼的建设完成在原来1号楼120张床位的基础上增加了70张床位,同时设置了各项功能用房,极大的改善了老人的居住环境。1号供养楼目前正在实施维修改造计划,对里面老旧设施进行全面改造,有效提升改善老人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近年来,临泽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兴建了一批养老服务设施,全县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目前,已建成的5家养老福利机构可利用的养老床位454张,集中供养特困老人142人,入住社会化机构养老84人,建成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7个,农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互助老人幸福院)71个。让老人真正得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推进社会兜底保障 排忧解难有厚度

“以前,我的房子走风漏气,冬天特别冷。现在,民政部门把门窗给我换成铝合金的,我也感觉不冷了,把煤也给我拉过来,还发了被子、褥子、棉衣棉裤,暖和多了。” 沙河镇花园村村民王之军感激地说。

家住沙河镇花园村的王之军老人,今年已经70多岁,属于五保户家庭,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2013年被确定为精准扶贫户。今年,县上又对其住房进行了翻修改造。

为保障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临泽县积极筹措资金64万多元,为全县441户451名分散特困供养对象采购配备棉衣、棉裤、鞋子等生活用品每人9件,每户购买冬季取暖用煤一吨。对18户住房顶棚破损、54户房屋需要粉刷、138户庭院需要铺设院内人行道、11户院内需要修整的特困供养人员房屋进行整修,通过临时救助有效改善全县农村分散特困供养对象的生活居住环境。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临泽县扎实做好民生工作,不断织密保障网,兜牢民生保底线,一幅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李伟丽 徐焘)

从“粮仓”到“种仓”的华丽嬗变——临泽县玉米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观察

从“粮仓”到“种仓”的华丽嬗变

——临泽县玉米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观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

临泽,位于祁连山下、黑河岸边,因水丰多泽得名,是历史悠久的灌耕农业区,曾是全国一熟制地区夏粮单产冠军县,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全国生产的每100粒玉米种子当中,有13粒产自临泽。

临泽是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早在1982年,临泽县“中单2号”玉米制种面积超过1万亩,当时就是远近闻名的“万亩制种县”;2013年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2015年获批实施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建设项目,同年被列入“超大规模制种大县”予以奖励扶持。

昔日的“粮仓”已变为玉米“种仓”。近年来,临泽县把玉米制种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用足用活国家玉米制种基地(甘肃)建设项目和“超大规模制种大县”奖励政策,连续15年制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

目前,全县近60%的耕地用于玉米制种、60%的农民收入直接或者间接来源于玉米制种、60%的农民从事玉米制种产业,玉米制种产业已成为带动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

藏粮于地,耕地资源保护性开发

盛夏,行走在临泽大地,大片的制种玉米郁郁葱葱,绵延不绝,仿佛置身绿色海洋,蔚为壮观。

种子是粮食安全的源头,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临泽县有耕地面积51万亩,今年,全县制种玉米种植面积接近30万亩,超过了全县耕地面积的一半。

“因为耕地需要倒茬轮作,单就面积而言,全县玉米制种面积已接近上限,要为玉米种业发展提供优质的土地资源,主要在于稳住现有播种面积的同时,进一步改良土壤,提高单产产量,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临泽县种子管理局副局长杨平介绍说。

从2019年开始,临泽县累计投资2.85亿元,在全县建设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16.5万亩,涉及7个乡镇的50个行政村。在充分尊重农户耕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打破户界、社界、村界,对农户分散的耕地进行互换集中,解决此前农村耕地碎片化问题,逐步实现“一户一块田”“一社一块田”“一村一块田”目标。

据介绍,今年开始,临泽县在已建成16.5万亩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计划利用3年时间对剩余的34.5万亩耕地进行水肥一体化改造。通过倒茬轮作,增施有机肥、凹凸棒石土壤改良剂等方式,对耕地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

特别是将凹凸棒石土壤改良剂运用在制种玉米生产领域,是临泽一大特色。

凹凸棒石是一种具有棒状晶体结构的含水富镁铝硅酸盐矿物,因具有独特的吸附、载体、增韧补强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建材、医药、农业等多个领域。

临泽凹凸棒石探明储量占到全球已探明储量的六成,凹凸棒石土壤改良剂的逐步应用,将有力解决制种玉米土壤污染、连作障碍等,有效改良土壤、提升地力。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从去年开始,临泽县在张掖率先探索推动优质制种基地资源市场化竞争性配置。简单地说,就是让好企业种好田,从而提升制种基地生产效率。

去年,临泽县以平川镇为试点,将制种基地进行市场化配置,形成优势企业与优质制种基地强强对接联合。平川镇采取“公司+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按照先集中流转土地到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后承租给公司,配套实施以水肥一体化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不断提升耕地地力,打造优质基地,形成“一村一块田”;再找“婆家”,吸引优质企业进行规模种植经营,形成“一企一块田”,提升制种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

今年,在临泽县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张掖市在全市开始试行杂交玉米制种优势基地资源竞争性配置,推动优质基地向优势制种企业集中,引导优势制种企业积极参与现代种业功能区建设,努力实现种业提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目标。

藏粮于技,制种基地现代化生产

临泽,北靠巴丹吉林沙漠,南邻祁连山脉,形成了自然的疫病隔离区,被誉为“天然玉米种子生产车间”。

7月上旬,正是制种玉米去雄的关键时期,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户和技术员忙碌的身影,为确保每一粒玉米种子质量,农户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精心开展制种玉米去雄去杂工作。

“去雄是玉米制种的关键环节之一,目的是把制种玉米的雄花去掉,促进制种玉米雌穗生长和玉米籽粒的发育。玉米种子质量纯度的高低,关键取决于生产环节的抽雄及田间杂株去除工作。”临泽县瑞源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吕国斌说。

长期以来,国内制种玉米去雄环节以人工作业为主,并且去雄的有效时间只有1周左右,劳动强度大。“目前机械去雄技术已基本成熟,效率可达95%以上,比人工作业每亩节约成本约160元。”吕国斌说。据介绍,制种玉米从播种到收获采用机械化作业,比人工作业每亩可节约成本530元左右。

在临泽,玉米制种全程机械化作业正在逐步实现,精量播种、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等一批先进技术和模式已投入应用,果穗机械扒皮、烘干脱水、脱粒预清、清选加工、包衣包装全程不落地等也正在运用,机械化作业有效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益。

同时,临泽正全力推动玉米制种“五化”基地建设,即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机械化作业和信息化管理。

来到鸭暖镇张湾村玉米制种“五化”示范基地,记者看到,一架无人机正在玉米田上空来回穿梭,伴随着旋翼的嗡鸣声,装药、起飞、喷洒,一道道工序井然有序,一名无人机手1小时内可以实现连片40多亩制种玉米的飞防植保。

走进玉米大田,田间每隔几十米竖立着一台测试仪器,风速风向、空气湿度等生产数据被实时收集。“我们田间采集的数据会实时上传到县种子管理大数据中心,用大数据来指导田间作业。”张湾村党总支书记闫自明介绍说。

在粗壮的玉米根部,膜下滴灌系统正在对玉米进行水肥一体化浇灌。“以前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一亩地灌溉一次需要150方左右的水,膜下精准滴灌一亩地灌溉一次仅需要25方左右的水,节水效果可见一斑。”闫自明说。

“五化”基地的建设,将实现耕地增产、节本增效、集体增效,矛盾纠纷降低、面源污染降低、劳动强度降低“三增三降”的目标,有效保障国家种业安全,稳固当地玉米制种基地。大量新技术的应用,也为临泽玉米制种产业插上了科技腾飞的翅膀,让这座“天然玉米种子生产车间”已悄然转型为“现代化玉米种子生产车间”。

藏富于民,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

平川镇位于临泽县西北部,是全县面积最大的乡镇,也是制种玉米的核心产区,今年制种玉米面积达4.8万亩。

当下,正是制种玉米田间管理尤为繁忙的时节,在平川村,种植了400多亩制种玉米的大户雷军却显得不紧不慢、怡然自得。

“镇上成立了田保保公司,水肥一体化肥料等农资产品由田保保公司统一采购,松土、旋耕、飞防等由田保保公司统一完成,这些活儿现在都不用我操心。”雷军说。

今年,平川镇按照先集中流转后统一平整的方式,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一户一块田”改革,把农户的“巴掌田”整理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大块田”,集中流转平川、三一、三二等3个村1052户农户土地1.81万亩,实施土地平整,配套水肥一体化,完善水、电、路、林网等基础设施,建成高标准制种基地1.83万亩。

在此基础上,三村联合成立田保保农业发展公司,引入“土地托管”“入股分红”“田保姆”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推行“公司+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或农户+土地托管”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行,有力提升了当地玉米制种产业的集约化经营、机械化作业水平。

“群众对田保保公司田间进行全流程监督,提升群众知晓度和满意度,建立统招统管、负面清单等制度,规范农机、用电设施监管,不断提升安全管控水平。通过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推广,有效降低群众劳动工作强度,二次分红方式让群众享受更多改革红利。村集体资金壮大后,为村级产业链延伸、基础设施改善提供强有力保障,通过发放养老金、孝善基金、奖学金等方式有效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平川镇党委书记张凯说。

在倪家营镇,镇上成立农业服务公司,探索推出社会化服务公司“菜单式”种田模式,制种玉米从种到收被分成一系列服务项目清单,村民可以自主进行“菜单式”选择。这种灵活的“菜单式”服务,让农民实现了“欢乐农场”般的轻松种植。

“制种玉米一亩地收入在3000元到4000元之间,相比大田农作物收入较好,现在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岁数大的人体力有限,‘菜单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大幅减轻农民从事玉米制种的劳动压力,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解放出的劳动力,还可以产生其他劳务收入,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倪家营镇党委书记杜立东说。

“临泽县将坚持农业优先的定位,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建设绿色农业强县,坚决扛牢粮食生产责任,抢抓新一轮玉米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和种子产业园改造提升项目等政策机遇,将全县51万亩耕地全部建成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面向优质企业开展优质制种基地资源市场化竞争性配置,持续跟进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秸秆‘饲料化、基料化、肥料化、燃料化’转化,建设一批玉米制种‘五化’基地,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到实处,持续提升临泽玉米制种基地现代化生产水平,力争玉米种子供应量占到全国15%以上,打造国内一流的良种繁育基地。”临泽县委书记张辉说。

隔热隔音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

隔音门窗

高端隔热隔音门窗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