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漳塑钢铝合金门窗锁芯厂家
文章目录:
1、在田野中漫游六座古都 耿朔:曹魏赢得历史,蜀汉赢得记忆|名人大讲堂2、书皮、书包、文具盒——小小文具见证生活走向富裕的脚步3、邯郸旅游推介·临漳县
在田野中漫游六座古都 耿朔:曹魏赢得历史,蜀汉赢得记忆|名人大讲堂
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 摄影 陈羽啸
11月28日下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耿朔做客名人大讲堂,在成都理工大学开启“三国文化季”首场讲座——《在田野中发现三国——六座古都的漫游记》。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耿朔
汉末三国是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三国鼎立,都城不止一个。这种变动,带来了文化的广泛流动。耿朔以都城为切口,以历史事件“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启漫游,分享自己多年在洛阳、许昌、邺城、武昌、南京、成都六座古都进行田野考察的心得体会,带上观众在残垣断壁之间,在出土文物之中,寻找三国时代的光与影,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历史漫游。
成都理工大学的师生们认真聆听
从洛阳到许昌
由“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启漫游
都城是一个时代政治和经济的中心,是重大历史事件集中发生的舞台,新型文化往往也会首先在都城地区产生,进而扩展到周边地区。在耿朔看来,游访故都,是进入历史现场最为重要的途径,将人物和事件置于具体的地理空间中加以考察,也许可以找到更多的答案。
整场漫游从历史事件“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启。东汉建安元年(196)八月,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曹操将汉献帝从洛阳带到许昌,从此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权力中心也从洛阳转移到许昌。
为什么曹操能够先下手?为什么要迁都到许?小时候看书时,耿朔对此就有疑惑,许这个县城并不太出名,为何能变成东汉后期的都城?带着疑问,他也来到当地进行田野调查。当故事和人物置于空间中,很多事情开始清晰。
许县隶属豫州刺史部颍川郡。兴平二年(195年)冬,曹操平定兖州,当上兖州牧,势力扩展到今天豫东的开封、淮阳一线。 建安元年(196年)二月,曹操击破活动在汝南郡的黄巾军,拿下许县,势力进入豫州,扩展到颖水上游,与洛阳盆地只隔了一座嵩山,成为地盘最靠近帝都的军阀之一。曹操进占许县后,考虑迎天子。《三国志》卷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有云:“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曹军有粮,是时人的普遍印象。当时的洛阳被董卓焚烧以后,宫城残破,献帝与大臣们的生存也遭遇危机。董昭献计后,天子来了,许县也名正言顺改称“许都”,从县城连跃三级成为都城。从公元196年到公元220年曹丕称帝的25年间,许都就成为东汉末期的首都,这四分之一个世纪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建安时代”。
这么多人来了,许到底有什么条件,能够支撑一个都城的运转?带着这样的疑问,2019年,耿朔去到许昌。汉魏许都故城位于今天许昌市区以东十多公里的张潘镇境内,故城周边是村落和农田。许昌位于伏牛山脉以东的平地,地处黄淮平原的西部,是由淮河中游左岸最大支流颖河及其他河流冲刷出的平原区。良好的土地条件,为曹操屯田打下基础,解决了吃饭问题。戏志才、郭嘉、荀攸、钟繇、陈群、荀悦、杜袭、辛毗、赵俨等一大批颍川名士进入曹操幕府,也让建安元年(196年)至九年(204年),许都为曹操势力的政治中心和军队大本营。
拥有铜雀台的邺城
是曹魏的“王业之本基”
从东汉建安九年(204年)至曹魏黄初元年(220年),邺城成为曹操集团和曹魏政权的政治中心。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400-2620米、南北宽1700米,城内遗迹现基本埋没于漫漫流沙。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还记得唐代诗人杜牧在《赤壁怀古》中提到的“铜雀”二字吗?金虎、铜雀、冰井三台建在邺城西城墙的北部,以墙为基,由南到北一字排开,见证了城市第一条中轴线的诞生。
就在两周前,耿朔教授才带着学生去邺城进行考察,他拍下在金虎台上眺望铜雀台残迹的照片。如今的铜雀台,只剩下一掊土堆,最北边的冰井台已经完全没有了。
“铜雀台之所以立三台在邺城的西北部,军事性是最重要的。那是个动荡的时代,邺城的所在地没有天然的高地,立三台首先是为了眺望。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也能据台为守。同时曹操也会在上面举行宴会,加深与臣子的联系。”耿朔笑言,“今天有很多人会因为杜牧的这首诗了解它,并把它与二乔联系到一起,但其实铜雀台是邺城的重要的文化舞台和军事堡垒。”
曹丕代汉以后,魏的首都又回到了洛阳,这个时期的洛阳城基本承袭东汉洛阳旧貌但有所发展变化。多(两)宫制变为单一宫制。耿朔教授认为,三国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在宫城布局上就是一个创新。
孙权为何看中武昌?
有水域、土地和矿产
孙吴建国之路的空间轨迹是从江东六郡开始,逐渐向长江中游以及华南广大发展,耿朔讲述,其统治中心有一个变化过程。
建安初,孙策平定江东后,中心放在吴郡(今江苏苏州),孙氏老家就在吴郡富阳;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由吴郡迁徙治所到京城(今江苏镇江),也就是这一年发生了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格局初步奠定,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听从张纮建议,将治所迁到秣陵,就是南京一带,第二年筑造石头城,并将秣陵改名为建业。
此后为了争夺荆州,孙权又把统治中心沿着长江向上游迁移,先后在陆口、公安等地办公,这时的孙权名义上倒向了曹丕,到了公元221年,他把治所迁到鄂城,改鄂城为武昌(今湖北鄂州),取“以武而昌”之义,并随即修筑武昌城,这里距离建业、吴郡所在的长江下游更近,可兼顾荆扬二州。次年(222年),曹丕封孙权为吴王,武昌成为孙吴早期都城。
为什么要把治所放在武昌?耿朔解析,武昌城位于江汉平原与幕阜低山丘陵区的交接地带,北依长江,附近有大面积水域,此外武昌周边还有大量的土地和矿产。耿朔说:“武昌之所以能从县变成都城,我想当年孙权也是看重这些资源”。
黄武八年(229年)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正式建立吴国,同年九月还都建业,再未迁徙,建业成为此后半个世纪的孙吴国都,直至280年被西晋所灭。
曹魏赢得历史
蜀汉赢得记忆
讲座的最后一个部分,回到了成都。耿朔坦言:“如果我们看洛阳城,邺城和许昌,因为它后期已经不再是现代城市了,所以遗迹保存下来。而对于天府之国成都来讲,这个地方太适合我们居住了,使得早期的遗存完全叠压在城市下面,城市考古开展非常困难。”虽说如此,但他认为,从成都很多古建古迹如武侯祠中寻找历史,依然很有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耿朔
耿朔举了一个例子,他去许昌时,发现许昌规模最大、游人最多的三国古迹,是两处纪念关羽的古建筑群。他提到了关于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关羽从许昌出发,斩杀了六员大将。可耿朔自己后来仔细读了文献,没有找到关羽来过许昌的记载,这让他觉得很有意思。
在耿朔看来,自己是一名历史研究者,研究的历史可能有一部分是相对真实的历史,但是同时面临演绎的历史,“我觉得两者并不矛盾。”在分享最后,从各地可见的关帝庙,耿朔也做了一个总结,他说:“曹魏赢得历史,蜀汉赢得记忆。”
书皮、书包、文具盒——小小文具见证生活走向富裕的脚步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 题:书皮、书包、文具盒——小小文具见证生活走向富裕的脚步
新华社记者陈席元、杨知润
转眼又到开学季,开学也是新学年的起点,标志着孩子们在人生路上又迈进一个新台阶。每逢开学前,父母都会为孩子竭尽所能准备崭新的文具,从用报纸给新课本包皮,用碎布拼接崭新书包,到“拉杆箱”式的书包里装着新样式笔袋……时代在进步,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小小的文具寄托的是对孩子学业进步、茁壮成长的期盼,承载的是一代代人接力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
书皮:报纸、挂历到定制封皮
29日中午,小学开学前,在南京火车站附近的金桥广场,熙熙攘攘的客流中,不少是带着孩子来选购文具的家长。
来自浙江台州的施荷莲在这里已经做了26年的文具生意,谈起开学“新装备”的变化,她深有感触。
“以前包书用的是报纸,条件好一点的人家用挂历纸,再后来就有了专用的包书纸,2000年以后,塑料书皮慢慢流行起来。”她说,现在则是“量体裁衣”,“因为厂家已经根据教材的不同规格裁好大小,家长买回去粘到书上就行。”施荷莲说,临近开学,家长们都会带孩子来买文具,“这也是一种仪式感吧。”
苏州市民张振华也记得,自己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开学前和父母一起购置“新装备”。“以前爸妈会给我认认真真地包好书皮,然后在封面上写下每本书的科目、班级、姓名。”张振华说,今年我的女儿也要上小学了,这些程序一样也不能少,“时代不同了,生活变好了,虽然现在家长亲自包书皮、写封面的少了,但希望子女学有所成的心是不会变的。”
书包:布包、双肩包到“拉杆箱”
今年63岁的张华奎退休前在河北邯郸中大建筑机械厂工作,听说记者要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军绿布包,他一口答应,回家翻箱倒柜找了出来。
“我的第一个书包,是在1962年,上小学的头天晚上,母亲用各种颜色的碎布片拼成的。”张华奎回忆说。
而他的第一个军绿布包,则是父亲买的,“当时臭美了好久,对书包也格外爱惜,别人下雨把书包顶头上往家跑,我把书包抱在怀里,生怕弄湿弄脏。”
张华奎的女儿张坤是“80后”,到了她这一代,书包就以双肩包为主了,“那时候买双肩包就看有多少夹层,夹层越多越好,除了放书本还能放很多其他东西。”张坤说。
对于张坤的外甥何一航而言,书包不是“背”的,而是“拉”的。“现在的孩子不需要背着重重的书包,也对他的身体发育有好处。”何一航的母亲何圆圆说。
“时代不同了,书包的款式更丰富,也更考虑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背部3D设计、护脊分压、立体凹槽,防止孩子背久了背部摩擦受伤,书包上还有反光条,保障孩子的出行安全等等。”何圆圆说。
文具盒:粗布、铁盒到塑胶笔袋
“文具盒?我直到1959年读完小学,都没见过文具盒是什么样,那时候一块老粗布既是书包,又是文具盒。”河北省临漳县孙陶镇东芦村的王仲只老人说。
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张青蓝色方形粗布,布的一角用绳子系着一枚方孔铜钱。课本、文具都用这块布包起来,然后用绳子缠住,再用铜钱压在绳子下面,防止东西掉出来。
“那时的农村学校,砖头台上架块木板就是桌子,屁股底下垫几块砖便是凳子,照明用的是白菜疙瘩做的柴油灯。”王仲只回忆,写字用的是粗草纸,铅笔芯很容易被划断,“一晌不知道要削多少次铅笔,两手都被铅笔芯染得黑乎乎的。”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铁皮盒成了校园里的流行款。“那时我还是拿药剂盒子当文具盒,做梦都想有一个真正的文具盒。”王仲只的儿子王建勇清楚地记得,自己用磁铁在学校垃圾堆里滚来滚去,吸到铁钉之类的就拿去换钱,10岁的时候终于买了第一个真正的文具盒。
现在,王建勇的女儿王雨欣在东芦小学读二年级,她的文具盒是塑胶材质的,还带有一个密码锁,如果学习累了,按一下文具盒上的按钮,就会响起轻松的音乐。
“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文具盒的样式也越来越多,孩子们几乎每年都换新的。”王建勇说,“但好日子来之不易,我经常教育女儿,要注意勤俭节约,东西只要没坏就坚持用。”
三代人的文具盒,见证了百姓生活从贫穷走向富裕。王仲只老人感慨地说:“现在,我们农村最漂亮最牢固的房子是学校教学楼,最幸福最快乐的是学生娃。”
邯郸旅游推介·临漳县
铜雀三台遗址公园
临漳县是河北省邯郸市下辖县,地处河北最南端,位居中原腹部,西望太行山,东眺齐鲁地,素有“天下之腰脊、中原之噤喉”之称誉。总面积744.06平方公里,总人口72万,辖7个镇、7个乡。
金凤台遗址。
临漳古时称邺,是建安文学发祥地,佛教文化繁荣地,都城建设肇始地,西门豹投巫治水发生地,铜雀台所在地,享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破釜沉舟、曹冲称象、七步成诗、文姬归汉等成语典故均出自临漳。“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李白)等名诗佳句至今传诵。
铜雀三台遗址公园一角
邺城遗址2011年入选中国十大最具文化创意旅游目的地,铜雀三台遗址公园获“2012年亚洲旅游业金旅奖“、最具文化特色风景名胜区”和“最具投资价值旅游景区”大奖。
邺城博物馆
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