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用更方便 这位荣宝斋专家在“文房四宝”上有很多创新专利
为写书法提供便利的带线镇尺、瓶身和墨斗合二为一的墨汁瓶、可更换多个笔头的毛笔……书画界一些文房四宝,在李春林的创新下,一个个跟变戏法似的超级好用。
李春林是荣宝斋书画鉴定装裱专家。6月9日,就在北京琉璃厂西街疫情后恢复营业没多久,记者应约来到荣宝斋大厦,现场体验李老师的“新型文房四宝”。这些创新,他都申请了专利。
1978年,20岁的李春林进入荣宝斋,先从装裱字画学起,而后到营业部接触文房四宝,至今他已在这里呆了40多个年头。而他自己,也从一个青涩的小伙成为业内公认的文房四宝资深专家和书画鉴定装裱专家。
“我在荣宝斋干了一辈子。跟文房四宝打交道久了,就觉得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东西在不少方面可加以改进、完善,一则节约资源,二则让人用着更方便。”李春林告诉记者,“所以我老爱琢磨着怎样在设计上做到更好。目前已在文房四宝上申请了6项专利。”
就在他的办公桌前,李老师一一给记者演示这些简单又实用的专利。
写书法的人都知道,为了让一个个汉字对齐,难免会事先将纸张进行折格或用铅笔打格。这个难题,被李春林成功地破解了!他的方法是,设计了“带线的镇尺”。把一根根棉线“塞”进他自制的航空铝镇尺,瞬间大大小小的横格、竖格布成,我们就在这些格子里写字即可,出来的作品绝对是整整齐齐。就连相对难写的扇面作品,也能在这个“带线的镇尺”下解决对齐的难题。
我们写书法或画水墨画,总是习惯于把墨汁倒进墨斗,再找来笔架用以搁笔。李春林设计了一款竖式墨汁瓶,集合了这3种功能:墨汁就藏身在这款瓶子的周身,使用时只要像我们平时挤压洗手液一样,墨汁便会滴到中间的碗内;碗身中央的那个凸起,可以蘸笔;另外2个小小的凹槽,就是搁笔用的笔架了。“为了设计这款墨汁瓶,我事先找来20多种盛放墨汁的瓶子,研究它们的盖子和形状,足足琢磨了3天,才最后成形。一直想啊想的,其中有2个晚上都没有睡觉。”李春林表示。
一般人习字、画画,总爱用一整套大大小小的毛笔,少则几支,多则十几支。“传统毛笔的笔杆大多用竹子或木头制成,每年我国生产上亿支毛笔,这多浪费资源哪!”李春林说。于是,他就琢磨着设计了一款多用笔杆和各种型号的笔头,使用时换笔头就行了。“只要在笔杆上刻上名字,这款笔还可以家中世代相传,是典型的文化传承了。”
综观他的设计,基本遵循两大原则:一是实用性,就是为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提供便利服务;二是讲究环保、节约资源,即想方设法用现代新材料予以替代。
比如传统砚台有些是用开采来的专用石头制成的,他就琢磨着想改用金钢砂来制作。目前“卡”在工艺实现这一关。
比如,他琢磨半年多设计了一种将纸张卷起来的机器模型,一块底板、一个小电机、一片铝片、一根铁杆、一段电线、一个插头外加一个开关,至今只能做成一个简陋的机器,功能虽实现了,但外型实在“low”。这个模型的功能,就是将纸张一张张卷成筒状,不仅书写时没有折痕,也便于存放。
比如,他设计了一种存放书画作品的柜子:将一卷卷纸张或作品,用塑料外包装封好,放进装有石棉等防火材料的木盒并叠放整齐,4-5个这样的木盒叠起来就成了一个好看的柜子;2个柜子上再搁上一块木板,就是一个实用又耐看的画案了。“防水防压防潮防火,每个部件都能做到物尽其用,既实用又美观。”李春林说,“但设计归设计,找到合适的工匠并量化生产,还得再等等。”
“这样的设计,我头脑中还有很多。不少想法,我设计图纸都画出来了,但工匠在制作技艺上一下子难以实现,有时真的很着急!”李春林说。
但急归急,他还是在这样的设计和创新之路上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