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潮汕走街串巷,打卡那些必去的地标景点
广济门城楼
我们去的第一个景点是潮州广济桥。它的名气,在于它的身份——中国四大古桥之一 (另外三个是赵州桥、洛阳桥和卢沟桥);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结构——中国第一座启闭式浮桥,通俗点说,就是可开可合,开启时可通航可泄洪。但我们最终并没有走近它,因为……门票太贵了,居然要50块。对于我们这种从清晨吃到傍晚两个人也总共吃了120块钱的人来说,一下子花掉100块实在奢侈。于是我们决定舍弃这座有名的桥梁,走马观花欣赏一下与桥梁链接的古城墙和广济门城楼。
潮州广济桥
广济门城楼以古城墙为台基,稳固且壮观,早就听说广济桥的夜景很美,而我们去的时候刚好太阳开始落山,白天黯淡无光的玻璃瓦和红色墙壁在黄昏中因为夕阳和灯光的映衬,开始渐渐营造出“雕栏玉砌、琼楼玉宇”的氛围,在整座老城中格外耀眼。
广济门城楼
广济门城楼
广济门城楼
广济门城楼
在古府城墙上地众多城楼中广济门城楼最为壮丽。广济门城楼原称“广济楼”,也称“韩江楼”,民间俗称“东门楼”,是原潮州古城七门中最巍峨壮观的一座。同时既是潮州名城的主要标志,又是我市北堤城堤的重要关闸。广济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维修,民国廿年(1931年)重修。广济门城楼是一座宫殿式三层歇山顶阁楼,外城门原有“东为万春”门额。楼置于高大厚实的台基上,拱门中开,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前后面为木石柱相衔接支撑,并跨出城墙外,成为骑楼。屋面铺双层大青瓦,各层出檐均嵌蓝琉璃勾头滴水,雕栏画栋,四面环窗,飞阁流丹,巍峨壮观。登楼四望,但见韩水北下,长桥卧波,远山如黛。如遇夏秋,水涨潮急,舟帆点点,随波而下。时见江涛拍墩,时见浪花溅岸,画意诗情,殊足欣赏。楼内有联云:“万峰当户立,一水接天来”,正是这一景观的大写意。暮春三月,登楼眺望,韩江水涨,江面开阔,长桥卧波,烟波浩渺,笔峰如画,行船如梭,别有一番景致,故潮州内八景有“东楼观潮”之胜。广济门城楼修缮按照宫殿式三层歇山顶设计,恢复明代石木结构,首层地面标高为19.8米,保留东门楼原有防守、防洪和观景的功能。二楼的原水泥承重柱恢复为石柱,三、四楼仍用木柱,取消原水泥结构;梁架、门窗、栏杆、瓦脊等均恢复明代形式,拆卸构件经甄别后尽量利用,以保存更多历史痕迹;瓦面、墙体、地面、石质、台阶等表露部分不直接使用水泥;修缮后的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面环窗改为格扇门。已基本完成的广济楼城门建筑总高度为24.43米,比原城楼约高出2.4米。在内部装修过程中,施工单位专门从广西采购上等桐油作为木结构的主要油漆原料,并专门聘请潮州有名的古建筑师傅进行彩绘、贴金,更好地体现潮州古建筑特点和城防建筑的粗犷风格,从而提高了广济门城楼的文化内涵。目前广济门城楼修缮主体工程已完成,原潮州古城七门中最壮观的广济门城楼,以明代古城楼的风采重现于韩江边,成为我市“保护古城,建设名城”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潮州西湖
这座西湖有作为景点的名字,却没有景点的商业氛围,这简直是种惊喜。在公园里乘凉走动的,大部分都是当地人。景区的介绍里有很多诗情画意的名字,西湖鱼筏,湖心亭,处女泉水,凤栖楼,芙蓉池……这些好听的地名,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走过了几个。
只有离大门不远的涵碧楼给我留下了确切印象,纯白色的西式洋楼,在大片的绿色中瞬间抓住了我们的眼睛。“涵碧楼”这个名字不论在台湾还是在潮州,都跟革命年代的名人相关,台湾涵碧楼曾是蒋公行馆,眼前的涵碧楼曾是周总理的驻扎之地,在我还带着红领巾的年纪,他可是我的偶像。楼前有颗巨大的木棉树,听说有四百年了。想要走进涵碧楼内参观,果不其然已经变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是西湖之旅就此戛然结束。
后来看到关于潮州西湖的历史,被人浓缩成这样一句话:“始于唐、著于宋、毁于元、盛于明、芜于清、民国不清不明,于今湖绿波平。” 突然有一个念头,假如我们多点耐心多走一走,眼前这片碧绿又宁静的公园,里面也许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
涵碧楼
璐璐后面的白色小楼,就是涵碧楼。
潮州西湖公园
许驸马府
许驸马府在离西湖不远的地方。许驸马府的历史在来的路上,三轮车师傅给我们俩讲了一遍,但是因为路边噪音以及师傅的潮州口音,我其实没太听懂。不过从字面意思也知道,我们要去的是一座驸马的府邸,达官贵人,大户之家,拥有气派的大门和高耸的屋檐。
……然而并不是,我们七拐八拐在一条十分破旧狭窄的小巷子里,找到了这位驸马的家。
驸马府 by @miss deng
驸马府的大门一点都不气派,屋檐也并不高耸,而且说起这位驸马家的大门,十分夸张,门槛几乎跟椅子一般高,我们进门的时候,门槛上坐了一排乘凉的人。进门之前我们俩望着眼前的门槛至少5秒钟,思考怎么能穿着短裙在不走光的情况下跨进这道门……最后我跟璐璐,你搀扶着我,我依偎着你,就这样走进了驸马家的大门。后来知道,这是潮州特有的建筑风格,而这位驸马的家,是潮州现存最早的“府邸式”民居,这才是这座宅子真正的身份和价值。至于宅子里面,大户之家,并无特别。
潮州许驸马府
拥有电影质感的潮州街头
抱着满足味觉的目的来到潮州,却首先爱上了这座小城里无数街巷营造出来的电影质感。一直认为自己不适合国外生活,西方城市里的街道固然干净整洁,人与人之间礼貌周到,但是有礼貌和距离感有时候本来就是一回事,我当然喜欢安静舒适的独处,但这是对于内部空间的要求,家以外的街道,应该是热闹而且有烟火气的。回到这样的老城,环顾四周完全谈不上“精致”和“美”的地方,让我感到无比自在。是这样的,潮州最迷人的地方,不仅仅在于种类繁多的美食,还在这些彼此交错纵横的小巷与街道里。
潮州街道两旁是一种叫做骑楼的岭南建筑,源于南洋。上面是楼层,下面是可以穿行而过的长廊,长廊中各类商家鳞次栉比。佛具、陈皮、凉茶、中医、咸水粿……都是商铺招牌上常见的词汇,有些骑楼看上去已经十分老旧了,却仍然可以为过路人遮风避雨,为小商贩们维持生计。
潮州的交通工具主要为摩托车、自行车,三轮车大概是专门为外地游客准备的。街上看起来人来人往却感受不到拥挤,生活在这里的老年人悠闲,年轻人忙碌,孩子们享受着快乐,小巷子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直径。几年前我在广州小住,每当走进这样的街巷,会不自觉开始迈起小碎步,姿态扭捏起来,幻想自己是夏日岭南深居简出的西关大小姐。
潮州街头
牌坊街是潮州最有名的街道,位于市中心,似乎所有街巷都最终通向这里,自然是我们的第一站。街道很长,竖立着22块牌坊,每块牌坊记录一段辉煌的过去,纪念那些曾经“光耀门楣”的人。从街头走到街尾,几乎就可以吃遍潮州大部分种类美食。
潮州街头
潮州街头
潮州街头
除了骑楼,明清旧居也是潮州的独特建筑形式,集中分布在十条街道上,这些老街已经成为文化遗产,“猷、灶、义、兴、甲”是其中几条街巷名字的简称,第一个字念you,二声。我们经过了其中两条——甲第巷和兴宁巷。
牌坊街
·牌坊街位于潮州老城区内,街上立有22座牌坊,每一座牌坊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牌坊大多为进士、状元、尚书等设立,街道上最早的牌坊是出现于1517年的柱史牌坊。 ·四进士牌坊、状元牌坊、柱史牌坊、皇命三锡牌坊、覃恩三锡牌坊等牌坊都值得一瞧。 ·沿街保留了众多骑楼建筑,除了探访古迹,潮州手打牛肉丸、芋泥饼、鸭目捻等美食都极具特色。
甲第巷
甲第巷
甲第巷是牌坊街的一条“支路”,不注意的话容易错过。只有两百米长,非常安静的一条小巷子。在所有古巷里,甲第巷名气最大,几座老宅子上悬挂着巨大牌匾,一看就知道这里曾有一段极风光的过去。斑驳老旧,别有韵味——倒是非常适合拍照,推荐。
甲第巷
甲第巷
甲第巷
“‘猷、灶、义、兴、甲’,一句话概括了潮州城古民居的精华。这几条街巷位于古城中南部,成并列状一字排开,是古代潮州城仕宦商贾望族聚居之地,至今仍保留明清街巷格局和大量古民居。而甲第巷又是精华中的精华,顾名思义,从巷名“甲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长不足200米的甲第巷,集中了数十座大大小小的明清宅院,漫步其中,你可以感受到时光的倒流,触摸古代潮人生活的气息,细细品味那历史的余响。也因此,这些街巷宅院就成了研究古代潮州社会、建筑艺术和民俗风情的宝库。”自南宋以来,随着潮州城政治中心南移和商业区的扩展,古城南部就成了潮州仕宦商贾聚居之地。特别是在清代末年,繁华的潮州城吸引了潮州府许多富商大贾来这里建屋造园,繁衍生息,使这里的建筑、文化艺术、民风民俗在一派浓郁的商贾情调中积淀下古城的无限风华。甲第巷由于宅院最为豪华气派,于是有了“甲第”之名。你看,“大夫第”、“资政第”、“儒林第”这些颇为大气的匾额,显示出当年大屋主人的荣耀家史和高贵地位。这一座座风格各异的古民居,积淀着古城深厚的传统文化,记载着无尽的古城风情。甲第巷头的这座饶宅,据说是一个书香门第。门匾名称为“半稳”,主人谦逊儒雅之风犹在眼前。里面有一个名叫“半园”的小花园,从一幅摄于五十多年前的老照片看,花园的面积虽不大,但构筑精巧,错落有致,简朴清幽的环境衬托出主人品性的清高和超逸。工程师卢树雄:“这个建筑很有特色,在建筑风格上是属于中西合壁的建筑风格,里面有很多细部的做法在建筑做法上是值得考究的,像外墙立面上就采用传统的瓷花窗,还有井缸通栏,大门也是很传统的中国凹式门廊,凹式的大门石框,油漆木门;而大门的外框装饰,是采用当时比较流行的欧洲巴洛克装饰手法。从建筑布局来说,还是中式的传统布局,就是一厅两房的布局,而主体结构是采用当时比较先进的西洋做法,就是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做法;室内的布置和立面的装修装饰还是保留了本地比较地道的木(闪)门、木窗、木结构的一些做法,这个建筑装饰的材料,这里是采用了洗沙手法(批档)。这边原来墙上还有一些当时比较时尚的一些装饰,(有喷水池),画了一些塔楼、飞机的新东西,可以看出当时的主人有文化、有知识,眼界也比较开阔的。”“以前建的假山,现在看很好,下水筒饰有猴、松鼠,目前还可看见;以前这面墙,有兽、花卉(等图案)。这里看似简简单单,但这个造型(设计),可以穿来钻去,小孩子(捉迷藏),钻来钻去。”沧桑岁月使大屋里的一切显得斑驳老旧,但却有无穷的韵味。身处其中,一种思古之情油然而生。也难怪,宅院里的后人依然守着老屋不愿搬走。据主人说,饶宅的后人已散居在全国各地,有的还定居国外,但后人都继承了祖先尚文重教的传统。居住在外面的,每年都要回到老宅院来看看。也许,老屋的灵气和那浓浓的书香气息是他们前进的底气。
兴宁巷
兴宁巷
兴宁巷是与甲第巷并行靠北的一条小巷子,与甲第巷同列潮州十大名巷,看上去更加安宁朴素,这里唯一热闹的宅子就是一家叫吴祥记的餐厅,原本在我们计划之列。
兴宁巷
一家裁缝铺子,打开窗户就是大街,路过人随时可以伸进脑袋去跟老板打声招呼。
兴宁巷
一辆正在休息的三轮车,是我最喜欢的薄荷绿色。
兴宁巷
巷子里每户人家都把水表镶嵌在外墙上,是我们不能理解的细节,有点可爱。
西马路
西马路是我和朋友走了一整天,疲惫之际无意闯入的老街。从街头走到结尾,它已然成为我在潮州老城最爱的一条街。在关于潮州的攻略文章里,这条路是作为美食聚集地出现的,我们的确在这条街上品尝到了不少惊喜,“有名的”比如蔡伯糯米猪肠,“好吃的”比如没有名字的肉粿、甜粿和白粥。但我最喜欢的,是街道本身。
西马路
刚走进西马路,以为无意中闯入了台湾电影,天蝎座的张士豪骑着脚踏车、背着左摇右晃的书包向我招手,牙齿可真白……再走一阵子,又觉得自己闯入了贾樟柯的领地,歪着脑袋四处晃荡的梁小武正与我擦肩而过……可当我回过神来,看看四周的人,不慌不忙招揽生意的小摊主,翘着二郎腿看报纸的老中医,边包粽子边跟街坊聊天的阿婆们,皱着眉头翻书的书店老板,摩托车后座上手捧玫瑰的花裙子小丫头,在路边和弟弟一起浇花的小男孩们,还有几个像我们一样四处张望的游客……这些片段已经拼凑成了一部好看的电影。
西马路
西马路
西马路
这个场景很像电影,想走进去看看,却胆小不敢前进一步。
潮州还有很多窄小破旧的小巷,却有很好听的名字——杏花巷、水晶街、布梳街……就连坐大巴客运站都叫“西门古车站”,顿时升起一股跟破败对立的诗意。
潮州街头
来源:岛民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