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门窗品牌
文章目录:
1、吸引投资150多亿元 揭秘监利玻铝产业诞生的启示2、益好家全铝家具怎么样 精心设计 绿色环保3、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 汗水的味道——记录奋战在复工复产一线的劳动者
吸引投资150多亿元 揭秘监利玻铝产业诞生的启示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荆州社会正文 来源: 湖北日报 时间:2019-02-25 09:40
图为:产业园对污水实施集中处理。
文/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罗序文 李光正 通讯员 王毅 徐美平
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三,监利县政府举行第八届华中玻铝产业园新春招商推介会,2家玻铝企业正式落户,投资额3.6亿元。迄今,监利县玻铝产业园区已经签约企业63家,其中投产23家,在建22家。
2014年以来,监利县建造华中玻铝产业园,吸引投资150多亿元。2018年该产业园年产值突破14亿元,玻铝产业成为监利最大支柱产业。
监利是农业大县,在从“农”转“工”进程中,历届党委政府殚精竭虑抓招商、抓工业,玻铝产业就是典型例子。这个“无中生有”的产业,并非完全靠主观意愿就能出现,必定遵循经济规律,它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启示——
一把玻璃刀划出一个劳务品牌
1983年,监利县网市镇扒口村村民胡儒山看到家乡人多地少难致富,就借来1000元到武汉闯荡,做划玻璃的生意,一年即赚来个“万元户”。村民羡慕不已,跟着出去划玻璃。
鑫凯东董事长刘光凯当年跟弟弟凑了5000元外出创业,先后到武汉、荆州、恩施等地,最后在利川稳定下来,把妹妹妹夫等亲戚也带过去。后来亲戚们也开了店,生意越做越大,兄弟俩又带着积蓄到贵阳淘金。
越来越多监利人在全国各地从事玻铝行业。“最初都是夫妻店、父子店、兄弟店,带着一把玻璃刀闯世界。”刘光凯说,从划玻璃到做铝合金门窗,从零售到批发,从自己开店到带动亲戚朋友,“监利玻铝工”慢慢闯出名气,逐渐成为领军者。
南桂集团董事长彭小龙20多年前外出打拼,从开五金店铺到门窗配件公司,2013年在广西创办南桂铝业。在广西,监利人开了7000多家玻铝门店,彭小龙是他们的“领头雁”。
2009年,“监利玻铝工”成为湖北十大劳务品牌之一,名头越来越响,产品卖到东南亚、非洲,生意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近8万人从事玻铝行业,一年带回38亿元。
将分散的劳务品牌用乡情聚拢
农业大县对工业经济的渴望非常强烈——很早,监利县就在县城之东创建工业园区,举全县之力招商引资。
与此同时,本地近8万人一年在外创造38亿元,但这种劳务品牌的价值分散在全国各地,没有聚拢形成产业经济。这对招商困难的监利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资源。
于是,2014年起,监利县大力发展回归经济,向所有在外的监利玻铝商发出“回归”号召。当年华中玻铝产业园破土动工。共青团监利县委副书记毛超是产业园“帮办”,他介绍,政府提供系列优惠政策,比如低价供地,建厂房出租,成立产业基金等等。
最早回到监利办厂的玻铝商人是柳其林,投资1亿多元在华中玻铝产业园创办应鑫铝业。他在外地刚办厂时总先考虑运输成本,选离原材料产地近的地方,后来市场做大了,发现区位交通优势更重要,监利现有随岳高速、江北高速、洪监高速等,物流方便。
看到应鑫铝业成功起步,其他监利玻铝商人动了心思。刘光凯说:“我们在外面开店挖到第一桶金,就想自己办厂赚更多钱,到哪里办厂最好,一直在思考。”彭小龙说,他时时刻刻想回来,该以怎样的方式回来?监利玻铝商人懂生产技术,在市场上有话语权,实力强的企业想回家乡发展并不难,但要发展好玻铝产业,大家必须组团回归,打造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
2017年2月,彭小龙受监利县政府邀请,担任华中玻铝产业园项目总指挥,并在监利投资成立南桂集团,用实际行动向监利玻铝商人发出“回家”的邀请。
刘光凯回来了,投资1亿多元创办鑫凯东铝业,10个月建好厂房投产。20多年前被他带进玻铝行业的秦生福也回来了,创办金之福金属公司,一期投资6000万元。贺广祥回来了,与人合伙投资3000万元,创办新杉铝业。从2014年到2018年底,60多家企业回归监利,玻铝产业园雏形初现。
从玻璃到铝材再到公共平台,产业集群发力
毛超介绍,华中玻铝产业园建设之初是由李松柏牵头,主要做玻璃加工,投资2亿元。园区招商一直不温不火,入驻企业不多。
彭小龙认为,玻璃和铝材虽然联系紧密,但也有差异。“玻璃容易破碎,损耗大,不宜长途运输。监利本地又不生产玻璃,对这种生产与销售两头在外的产品,适合零散发展,离工地较近。而铝材加工不一样,适合长途运输,有利于聚集发展。”因此,在他建议下,玻铝产业园招商开始转向,侧重吸引铝材老板。
铝材加工企业入园速度大大加快,充分证明园区招商重点转向符合市场需求。2018年4月,楚泰铝业、广凤铝业、雅霖铝业等9家企业集中开工;当年中秋节,总投资19.4亿元的新杉铝业等20家企业集中投产,总投资27.5亿元的泰国ACC铝业、兴东铝业等8家企业签约入园。
毛超说,过去铝材加工企业建设周期两年以上,投产后“家家排水、户户冒烟”。有的工厂花巨资建氧化处理设备,产量却跟不上,出现“大马拉小车”的尴尬局面,导致经营亏损。
南桂集团投资近10亿元在园区打造公共平台,兴建一流的立式喷涂车间、立式氧化车间、木纹转印车间,并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为园区企业统一进行氧化加工和集中污水处理。
有了平台配套设备,入园企业只需在生产工序的首尾两端投资生产设备,原来投资1亿元才能做老板,在这个模式下,3000万元就可以。鑫凯东每天生产近百吨铝型材,由南桂集团专车接送,进行氧化和喷涂处理,自己的车间几乎不用水,也避免了排污,节省大量成本。
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2018年9月,华中玻铝产业园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湖北玻铝科技企业孵化器。彭小龙介绍,产业园固定资产总投资约100亿元,占地1万亩,分三期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可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个,实现产值超500亿。
企业聚集的好处开始显现。刘光凯说,一家铝材企业至少需要一名机修工,月工资至少9000元,现在他联合其他8家企业,以1.2万元月薪招聘5名机修工,工资由各企业分摊,花更少的钱享受更高水平的服务。
投产企业越来越多,为铝材加工配套的模具企业也出现了。雄威模具负责人杜爱军介绍,模具用于铝材挤压环节,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和生产,现在每月要生产500至800套,随着企业增多,产能将不断扩大。谈及玻铝产业园的成功,彭小龙认为,把劳务品牌当作产业经济来培育,形成聚集度较高的产业集群,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监利毛市镇人到全国各地做面点产品也形成了劳务品牌,县里正在积极培育“毛市佬”面点品牌,石首市也建立防水产业园,把当地“防水”劳务品牌作为产业打造。
益好家全铝家具怎么样 精心设计 绿色环保
无数人的家居烦恼——含有甲醛伤害大
过去,人们往往选择购买木质、板材家居,如桃木、橡木、梨花木甚至鸡翅木,认为木质纹路美观,木材亲近自然。但是,在现在的家居市场,要找真正全木、实木的家具非常困难,数量稀少且价格昂贵。经过实验证明,即便为全木质的家居,也会带有甲醛,疾病不请自来。我们渴求的家,可以不豪华、不富裕、不高雅,但是必须要有全方位的安全感。安全,环保,舒适,这是对于环保时代“家”的新定义,也是还原“家”原始的模样。这里的安全,源于家居产品对我们身心的安顿,始于我们对家居产品的放心。在当今的家居市场上,像益好家这类的全铝家居产品,越来越多的家庭会优先选择,它选用的是最健康、环保的家居材料,体现了智能家居“零甲醛”新理念。
全铝家居风靡国外——零甲醛环保可回收
一些有远见的外国客户在选择家居产品时,早已将视线移向全铝家居,家居选购理念已然转变。例如,意大利早在30年前就已经在探索用全铝材料代替木料制作家居产品,为人们摆脱了甲醛的烦恼,现在已经在国际上形成品牌。国内有益好家等领军品牌也在全铝家居的路上行稳致远。全铝材质的家居产品材具有良好的防潮、防火、防腐、隔热优势,家居表面通过涂饰或贴膜处理,即使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也不易变形、腐烂、滋生细菌,同时具备防虫蚁、耐撞击、无异味、不变形、易清理、封边牢固、超强耐用性等特点,极大地延长了家居的寿命。
国内全铝家居缔造者——益好家全屋定制
四川益好家全铝家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好家)是国内全铝家居的领头羊。益好家是一家集环保装饰材料应用、智能家居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科技企业。益好家拥有全铝全屋定制、全铝吊顶、全铝私人定制、全铝门窗、全铝楼梯扶手、全铝阳光房、智能家居等业务模块,产品阵营强大,服务体系健全。益好家全铝家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将环保、简单和舒适的家居新理念带到人们生活中,改变了人们对家居的生活态度,以及带来智能化的新型生活体验。
为客户保健康,为生命添芬芳。——还原“家”的原始模样
做企业不光是卖产品,更是卖口碑、卖信誉。益好家始终认为,产品合格不是标准,用户满意才是全铝家居做好做强的最终目标。多以,益好家把产品的“健康环保”放在首位,其全铝材质经过多重工序特殊处理和严格检测,在保温、防潮防晒、隔音、隔热、气密性、水密性、抗风压以及防尘等方面均达到最佳效果。可以说,选择益好家,可以让家真正成为你的健康家园,还原你眼中“家”最初的样子。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 汗水的味道——记录奋战在复工复产一线的劳动者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汗水的味道——记录奋战在复工复产一线的劳动者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 题:汗水的味道——记录奋战在复工复产一线的劳动者
新华社记者陈俊、褚晓亮、姚湜
今年5月1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劳动节。在各地迎战新冠肺炎疫情、加快复工复产的特殊时期,每一个平凡岗位上的坚守,都有独特的价值,每一滴辛勤挥洒的汗水,都散发着别样的味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
微光成炬,涓水成河。无论是大工匠,还是新工人,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默默奋战在复工复产的第一线。滴滴汗水,汇成一股看不见的力量,推动着经济社会秩序走向全面恢复。
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铝锻造分公司一工段工段长王明在车间内检查产品质量(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生产,抢机遇一刻不停
生产线上,黄色的机械手臂在不同工序间交接:拿起铝棒,放在模具上,锻造。不到30秒的时间,一只用于奥迪A6车型的转向节就生产好了。
劳动节的前一天,在放满了转向节的产品架旁边,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铝锻造分公司一工段工段长王明正在查看生产计划:“出口德国保时捷的转向节也得排产了。”
自2月复工以来,这家企业一直是24小时满负荷生产,给大众、红旗、奔驰等品牌提供零部件。
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铝锻造分公司一工段工段长王明在车间内操作生产设备(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李万君(左)在指导工人焊接作业中的注意事项(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50公里外,在长春红旗工厂H总装车间,170多位新入职的年轻工人在熟悉操作流程。总装技术主管张培培忙碌地走来走去,解决试制车型生产中发现的各种问题。
“‘五一’期间一天假都不能放,马上还有另外一款车型要试生产。”张培培说,总装车间正在谋划产能提升。
企业在加班,产业链上下游在加班,全国各地重点产业一刻不停。要把因疫情耽误的生产时间抢回来,更要让纷至沓来的宝贵订单落到实处。
“没想到今年会这么忙!”每天,有580台卡车的驾驶室在中国重汽济南卡车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涂装。车间主任楚绍华告诉记者,复工之后中国重汽集团连续刷新单月产量历史新高。
重卡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生产工具。订单增多的背后,是各地项目建设纷纷启动,经济活力慢慢恢复。
凌晨时分,武汉沌口六村依然灯火通明。在这里的装配式还建房示范项目现场,1500余人同时作业,8栋楼同时浇筑混凝土。
中建三局绿投公司工人黄永栋穿梭于泵车、高楼间,没有丝毫疲惫。“因为疫情休息了那么久,现在干起活来浑身都是劲儿。抓紧让老百姓住上我亲手建设的房子,比啥都强。”黄永栋说。
清晨,宁波舟山港桥吊高耸林立,集卡运输川流不息。看着码头泊位上停靠的来自各地的巨轮,宁波舟山港北仑第三集装箱有限公司吊桥班大班长竺士杰说,港口是经济的晴雨表,制造业恢复活力,码头也开始生机勃勃。
自1998年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竺士杰由一名龙门吊司机成长为自创高效率桥吊操作法的专家型人才。“发挥好劳模作用,带出更多的劳模。”竺士杰以此作为自己的使命。
汗水里有奋斗的味道。从东北大国重器的生产车间,到江浙全球产业链的重点环节,劳动者的步伐急促而有力。
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焊接车间内,职工进行焊接作业(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创新,跑出经济恢复加速度
劳动节前不久,沈机集团沈阳第一机床厂有限公司迎来了一场抖音直播。“主播”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切削工程师徐宝军。
“轴类零件有‘五大三粗’火车轴、‘弱不禁风’薄壁轴……不同的轴有不同的加工特点。”徐宝军毫无保留地在线分享“干货”,吸引了各地的产业工人前来“围观”。
疫情期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工匠们无法像过去一样行走各地,为技能人才授课培训。但是他们纷纷开启了视频授课,借助这些新手段新方式带队伍、提技能。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操作师罗昭强(左一)指导工人进行高速车辆调试实训系统操作训练(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今年跟过去一样忙,但又忙得不太一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操作师罗昭强不仅开了“网课”,还建立了微信群,日常指导对象从团队成员拓展到了各地的地铁公司、铁路局、轨道客车制造企业员工。
在复工复产中,创新的不仅仅是培训方法。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浙江万赛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技改工程师孙振仓和团队从1月开始,利用3个月时间,对汽车刹车片的生产设备进行了改造。
传统汽车刹车片生产的打磨环节需要由人工完成,6个工人每天可以打磨1000片左右。“我们对生产设备进行了自主研发改造,现在1个工人一天可以打磨1500片刹车片。”孙振仓说。
疫情阻挡不了经济复苏的加速。4月初,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李万君带领团队,如期完成了新材料转向架的焊接试制研发。虽然开工晚了10天,但试制的第一个转向架已经焊完,正在等待装配,又一项技术攻关达成。
汗水里有创新的味道。疫情期间有多少意想不到的困难,就有更多创新办法解决困难的人。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操作师罗昭强在车间内对一列复兴号动车组列车进行调试作业(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匠心,追求每一个复工产品的质量
湖北,武汉。中建三局三公司正在进行光谷火车站西广场地下空间主体结构施工,来自恩施的杨汉在绑扎钢筋。烈日炎炎,汗水顺着他的安全帽流下来。
为了达到图纸设计绑扎要求,杨汉的手指经常会被钢筋扎破、磨出血泡。“绑钢筋是门手艺活,钢筋的施工规范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我绑扎的钢筋那是分毫不差。虽然疫情耽误了工期,质量标准绝对不会降。”杨汉说。
山东,潍坊。潍柴动力铸锻车间的“冲天炉”里铁水奔腾。每隔一段时间,工人裴国强就要从约1500摄氏度的高温铁水里取出样品,检测碳、硅含量。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我们给发动机生产铸件,就得像对待心脏一样小心翼翼。”裴国强说,复工复产以来忙归忙,产品质量不能有一丁点马虎。
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是劳动者在复工复产、加班加点中的态度。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操作师罗昭强操作高速车辆调试实训系统(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职工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焊接车间内进行生产作业(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压缩机一响黄金万两,压缩机一停效益全停。”在沈鼓集团透平公司转子车间,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马长好熟练地将毛坯件吊放在机床上,打表、找正、量尺、对刀。
马长好所在的车间生产压缩机的核心——转子,而他的工作则是加工转子的核心——叶轮。
有人说马长好是“刀尖上的舞者”,因为叶轮就是在他控制的车刀下,一刀一刀切削出来的。每一个叶轮都需要精细加工,公差控制要求在0.015毫米以内,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尺寸偏差,一次“下刀”失误可能会导致整个工件报废。
为了追求这一精度,马长好不断改进加工工艺,带领班组成员提升精益生产率。现在,他仅凭听机床运转的声音就可以判断刀具磨损程度,保障产品精度。
汗水里有精益求精的味道。无数劳动者用“工匠精神”坚守着平凡的岗位,让“中国制造”的招牌在复杂局势中更加闪亮。(参与记者:丁非白、魏一骏、徐海波、陈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