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铝合金门窗维修
文章目录:
1、山东临朐:行业“20强”大咖,缘何齐聚于此?2、车库"变身"加工点 滕州一小区噪音扰民严重3、锚定科技创新 引领转型升级——山东推动工业“焕新提质”一线见闻
山东临朐:行业“20强”大咖,缘何齐聚于此?
新华社客户端济南10月19日电(张志龙 刘明志 刘瑞华)在第十一届中国(临朐)家居门窗博览会期间,备受行业瞩目的中国建筑铝型材行业历史性会议——2020年(第二届)中国建筑铝型材行业企业家高峰论坛也在华建铝业集团举办。广东兴发铝业、坚美铝业,福建省南平铝业等行业20强企业开展座谈,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建筑铝型材企业健康发展面临问题和解决方案,在“中国铝业之都”吹响中国建筑铝型材行业高质量、共发展的时代强音。
工业基础薄弱、交通也不发达的山区小县,能让全国铝型材20强企业齐聚临朐、共话发展,魅力何在?
近日,走进中国(临朐)高端铝加工产业园,华建15万吨高性能特种铝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据了解,该项目是华建铝业瞄准工业建材新领域新上的大项目,定位于更加先进的汽车轻量化、轨道交通、高铁等领域的工业型材生产。
“该项目总投资16亿元,是山东省重点建设项目。”临朐县铝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宋健介绍,将大力推动全县铝型材产业由普通建材向工业铝材、高端建材等方向转型,为推动产业链向末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窥一境而知全貌,华建铝业的创新发展,是临朐县铝型材产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临朐县不断加快铝型材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特别是“重点工作攻坚年”活动开展以来,全力搭建新旧动能转换载体,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上中下游产业链整合为着力点,强化产业集群发展、服务集聚配套,规划建设了“一园一院五中心”,“一园”即中国(临朐)高端铝加工产业园,“一院”即设立铝应用研究院,“五中心”即规划建设国家铝型材检验中心、会展中心、铝材交易中心、熔铸中心和物流中心,全力打造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努力跑出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度。
如果说硬件是产业发展的先导,那么政策则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2014年春,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蕴含着巨大机遇,早已摩拳擦掌的临朐大胆迈出了步子。
“为了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中抢占先机,临朐第一时间研究吃透政策,确定以铝型材深加工项目为承接重点,主动赴京津冀地区对接交流,针对相关企业开展精准招商。”临朐县招商和投资促进中心主任沈汝虎说。
为此,临朐成立了对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组建了10个产业对接领导小组,多维度宣传推介,频繁赴京对接洽谈项目,邀请企业来实地考察。临朐充分借鉴工业综合体发展模式,上马中欧节能门窗产业园,统一规划设计,建设标准化多层厂房,配套展销中心、研发中心等设施,用以承接入驻项目。该产业园自2017年3月开建,还未建成,厂家就争相签约入驻。
不仅如此,临朐还创新招商办法,以华建铝业等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国际知名品牌和国内一线门窗品牌为主要招商对象,组建专门驻点招商团队,实现了单个项目招商向“一招一片、一招一群”招商转变。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临朐高端铝业的“磁场”效应越来越强。
“2016年,我们的研发、加工、生产等环节从北京搬到了临朐。”京港亚门窗总经理熊建华说,相比区域条件、政策优势,临朐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和上下游配套是企业最为看重的,投产后企业发展劲头十足,产能与去年同期相比扩大了一倍。
着眼于铝型材产业的转型升级,临朐县还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近日,总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的国家铝型材及门窗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在进行一层主体工程施工。据介绍,这是继滕州国家机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后,目前在山东省县级区域筹建的第二家国家级质检中心,也是全国第二家专业铝型材质检中心。
“中心将配备扫描电镜、直读光谱仪等行业内高精尖检测科研仪器设备200余台(套)及层次高、梯队化、科研化水平的人才队伍。”临朐县检验检测中心主任赵兴廷介绍说,将为整个山东及周边省市的铝型材生产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质量检测和研发支持,真正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力载体。
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从单一买进卖出到简单挤压加工,到荣膺“中国铝业之都”金字招牌,再到如今制定行业标准、主导行业话语权,临朐坚持向项目要效益,向科技要空间要资源,向创新要质量,最终带来了铝型材产业集群的飞速跨越。
目前,临朐已在铝材行业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和山东著名商标24件,“山东名牌产品”18个,国家级专利200多项,年产值320多亿元。(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新华社
车库"变身"加工点 滕州一小区噪音扰民严重
19号楼铝合金加工点
铝合金加工点现场
大众网·海报新闻枣庄8月16日讯(记者 武甜莹)近日,滕州润恒第一城小区业主张先生遇到了一件让他“睡不着”的事情。原来,小区内有人私自把车库改为铝合金门窗加工点,从早到晚一直有切割的噪音。16日,大众网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小区物业表示已与商家沟通,将尽快解决业主反映的问题。
8月16日上午,大众网记者来到润恒第一城小区19号楼附近,一阵刺耳的机器切割声传来。闻声寻找,大众网记者发现了隐藏在车库内的铝合金门窗加工点,正有人在车库内进行加工作业。此外,车库和单元门附近杂七杂八地存放了很多铝合金材料,
在附近正在带孙子玩耍的李女士告诉大众网记者,这个铝合金加工点已经成为影响周围居民休息的“噪声源”了。即使她住在20号楼,也能受到19号楼铝合金加工点噪声的影响。
针对噪声扰民问题,大众网记者来到润恒物业进一步了解情况。在物业前台,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近期有不少业主向物业反应了铝合金加工点噪音的情况。工作人员介绍,加工点所在的车库是19号楼业主租赁出去的,物业已与业主和商家进行了沟通,下发了整改通知,要求加工点停止作业并尽快撤除。
在小区内,车库“变身”加工点违规吗?大众网记者查阅相关法律法规发现,《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第十八条之规定,在居民住宅区和其他人口密集居住区内,不得从事下列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工业生产活动:(一)机械切割钢材、铝合金等金属材料;(二)机械加工石材、木材等非金属材料;(三)其他严重干扰居民正常休息的工业生产活动。同时,第三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在午间和夜间从事产生噪声污染的装饰装修、货物装卸、生产加工等活动,或者在夜间和午间高声喊叫,严重干扰周围居民生活的,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经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处以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对于润恒第一城小区19号楼车库铝合金加工点噪声扰民进一步进展情况,大众网记者将会持续关注。
锚定科技创新 引领转型升级——山东推动工业“焕新提质”一线见闻
新华社济南6月21日电 题:锚定科技创新 引领转型升级——山东推动工业“焕新提质”一线见闻
新华社记者周昊瑾、邵鲁文
六月的山东,骄阳似火;工地工厂车间,建设生产如火如荼。记者近日在山东采访发现,山东各地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引领工业经济实现“焕新提质”,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瞄准应用前沿 新材料研发成果不断涌现
在滨州市魏桥轻量化基地,鱼缸中漂浮着两块手机大小的蜂窝状泡沫铝板。拿起一块,感觉很轻盈。这一新产品密度不足水的一半,而压缩强度却是碳钢的5倍,集降噪、防火、防爆等多种功能集于一体,可在建筑、通信、交通等领域广泛使用,让铝这一常见的材料有了新的应用前景。
这是魏桥轻量化基地的全铝小物流车身材料。新华社记者 周昊瑾 摄
材料是工业的基础。山东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列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进行重点发展,着力为现代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在政策支持下,企业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新材料产业项目接续上马。
位于枣庄滕州市的联泓新科新能源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一体化项目建设现场正一片繁忙。“我们正在建设一批技术含量高的新材料项目,不少材料都是市场上紧缺的产品。”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说。
他介绍,公司研发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是第三代高性能纤维,强度是碳纤维的2.6倍,是普通优质钢材的15倍。他们还与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合作,开发出全球领先的二氧化碳基生物可降解材料PPC技术和高端光学树脂XDI技术,目前正在进行产业化。
今年5月,山东发布《新材料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提出,2024年、2025年山东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力争分别达到1.45万亿元、1.5万亿元左右;全省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5000家以上;发布新材料创新应用项目50个以上,重点产品累计推广达到400种。
聚焦“智改数转” 装备制造迈向更高端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山东“十强”产业之一,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超过1万家、营业收入超过2.76万亿元,其中高端装备占比近50%。近年来,山东持续引导装备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一根直径仅30毫米的铝锭,能将其加工出127根直径0.05毫米、高12毫米的“发丝针”,这是山东蒂德精密机床有限公司智能化机床设备的“加工魔法”。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于国辉说,在机床生产中深度融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产品稳定性、精准度大幅提升。
这是山东蒂德精密机床有限公司高端机床设备。新华社记者 周昊瑾 摄
一些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向上游延伸,将自主研发的智能设备变成了“拳头”产品对外销售。位于梁山县的山东水泊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里,从自动上料到机器人搬运、激光焊接,再到清理、码垛,各生产环节由智能生产线智慧调度。“我们既用这条生产线生产原有产品,也向外销售智能生产线和解决方案,从‘单轮驱动’变成‘两翼齐飞’。”公司技术负责人申伟说,当前山东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需求旺盛,公司订单持续增长。
山东水泊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邵鲁文 摄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王茂庆说,今年以来,山东把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作为推动工业稳进提质的引领性工作,动态梳理企业技改需求,常态化开展专家咨询诊断、优秀服务商路演等供需对接活动。同时,优化财政资金支持方向和使用方式,推进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进一步塑强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加快低碳转型 资源开发利用提质增效
在老工业城市淄博,工业尾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捕集、液化,通过管道输送到百公里之外的胜利油田多个区块,被注入地下用于驱油。
作为国内首个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工程,“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既驱动了油藏中的原油,又实现了二氧化碳地下永久封存,让油田开发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双赢。
胜利油田注汽技术服务中心员工在现场分析CCUS设备运转情况。新华社记者范长国 摄
“二氧化碳驱油效率比水驱高约40%,封存率一次能达到60%至70%。”胜利油田注汽技术服务中心二氧化碳项目部经理屈龙涛介绍,项目可实现年增油20万吨以上,年封存二氧化碳能力已达百万吨级,相当于植树近900万棵。
下游的石油化工领域同样正加快低碳转型。位于菏泽市的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世界首台(套)30万吨/年原油裂解制烯烃(UPC)装置建设如火如荼。作为全省重大标志性高端化工项目之一,东明石化UPC技术以原油为原料,直接裂解生产乙烯等化学品,缩短了加工流程,可大幅减少原油和能源消耗,每吨产品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30%。
山东在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提出,确保“十四五”期间石化等5大行业合计减少碳排放量2150万吨、碳排放强度下降22.4%。“山东‘一业一策’推动石化产业集约集聚、提档升级。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取得积极进展,年产200万吨以下常减压炼油装置正有序关停退出。”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崔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