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国股市的来龙去脉(续16)——权威调查引起的反思-2008年股市有多少只股票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中国股市:大A股的崛起
(本文节选自本人专著《拯救中国股市》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2)
第五章 中国证券市场最突出的风险特征
第三节 高速扩容是不断加大股权结构失衡和股市剧烈波动的的关键所在(续)
5.3.4 投资主体的调查结果存在极大隐忧
这里选取2005年股权分置前后两个阶段由专业机构所作的三期中国股市个人投资者问卷调查报告,以充分解释说明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真实状况。
1)2002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报告。
该项“中国股市个人投资者状况调查”由华夏证券、国通证券、海通证券、湘财证券、西南证券、兴业证券协办。调查问卷从证券市场一线获得约43.75万个调查数据,基本实现了对中国股市个人投资者状况的统计描述。
报告的调查设计和调查结果主要如下:
①入市动机。
78.6%的个人投资者入市的主要原因是为通过股票的买卖价差而获利,只有11.7%的个人投资者进入股市是为了获得分红收益;38.0%的投资者因有闲置资金而把股市看作是一个长期投资的场所;专门从事证券投资的个人投资者(以“炒股”为主要职业以及没有工作者)比重约为22%。
②证券投资知识。
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的股票投资知识来自于亲朋好友的介绍、股评专家的讲解以及报刊、杂志的文章等(三者相加约占总数70.4%);依据“股评推荐”、“亲友引荐”以及“小道消息”投资决策所占比重高达51.5%;两成以上的个人投资者决策时几乎不做任何分析,凭感觉随意或盲目投资。大多数投资者在评价投资失误时,往往将失误归咎于外界因素,如国家政策变化(67%)、上市公司造假(50.9%)以及庄家操纵股价(41.6%)等,而只有少数个人投资者认为是自己的投资经验或投资知识不足(28.7%);大部分投资者对新出现的金融品种的认知程度有限,比如投资者在对开放式投资基金的了解程度上,52%投资者了解一点,24.3%投资者完全不了解。
③投资风险意识。
90%以上投资者认为股市投资“风险很大”或“风险较大”;绝大多数投资者认为中国股市的投资风险主要来自市场不规范(如内幕交易、价格操纵、虚假信息等)和国家政策变化,两者回答率分别为46.6%和42.1%;在股市风险的承受能力方面,个人投资者的风险承受力不容乐观,高达45.9%的个人投资者自认为风险承受能力很弱,而42.9%的个人投资者自认为风险承受能力一般。
④投资理念。
54.6%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是做3-12月的所谓中线投资,大部分个人投资者偏好于投资中价、中盘、绩优类股票,而对高价、大盘、绩差类股票兴趣较低;约61.4%的投资者购买过ST类股票,主要理由是认为有投机机会,23.6%的投资者仍持有该类股票;
⑤对权利的认知状况。
只有50.3%的被调查者知道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有知情权。97%以上的投资者,或者认为行使质询和建议权没有意义,或者不知道如何行使,或者不愿费心费力去行使;近六成的被调查者不知道股东对公司盈利分配事项有决定权;五成被调查者知道紧急情况下投资者有要求召开股东大会的权利,但高达63.9%的被调查者认为法律赋予中小投资者这项权利是没有意义的。
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情况。
77%的投资者从来没有查阅过上市公司的公司章程、股东大会记录和公司财务报告等重要材料,不去阅读上市公司重要材料的原因,是因为广大投资者对披露信息的信任程度不高(此类投资者比例为62.6%);曾经参与过股东大会投票的中小投资者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不到10%。大部分未参加股东大会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投票权份额过小(63.0%)。
⑦对权益保护状况的主观感受。
大多数投资者感觉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的状况严重。认为权利受到侵犯的占被调查者的51%,不能确定是否受到侵犯的投资者也高达35.9%。
⑧对现阶段证券市场投资者权益保护状况的评价。
79.1%的被调查者对目前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权益保护的现状不满意,投资者权益保护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监管不力(认同人数64.4%)与法规不完善(认同人数60.6%);投资者对证券监管部门有关保护投资者权益行动的评价上,近九成表示支持。但36.7%对效果持怀疑态度。认为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应有的保护措施(43.7%)。投资者最支持的三项投资者权益保护措施分别是“证监会加强监管力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建立民事诉讼与赔偿机制”;49%的投资者认为,打击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是中小投资者在权益保护方面最急迫的要求。
⑨对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认识与评价。
69.1%的认为中国没有建立比较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64.3%的认为是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导致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突出。在导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出现问题的诸多因素中,投资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范不完善(认同比例45.9%,下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和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不完善(40.1%)、注册会计师未尽职责(37.6%)、上市公司未能很好地履行披露义务(35.9%);在对中国信息披露存在的首要问题的调查中,信息披露的“不真实”回答比率最高(见备注1)。
2)2007年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问卷调查结果及其分析。2007年6月至7月,中国证券业协会会同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共同开展了投资者问卷调查,详尽展示了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的结构、投资现状、投资理念以及对后市的看法等。本次调查对象分为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两部分。投资者保护基金聘请的专业机构对回收答卷进行了数据汇总统计与分析,并形成了《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整体评价认为:个人投资者投资理念与投资行为错位。
调查结果概要如下:
①个人投资者基本情况。
个人投资者以33至54岁的中青年群体为主,约占调查总数的50%。在归纳的12类职业分布中,下岗、离退休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在市场中较为活跃,约占调查总数的35.5%;其次为企业、公司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约占31.1%。个人投资者总体文化素质较高,大学教育程度及以上的投资者占总数的60%。从收入情况看,个人投资者以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群体为主,占总数的70%左右。从入市时间分布看,2000年以前入市的投资者最多,占调查总数的52%,2006年以后入市的新投资者约占总数的23%。
②投资现状。
个人投资者投资资金规模在10万元以下的约占调查总数的25%,资金规模在50万元以下的约占总数的70%。70%个人投资者的股市投资资金量占到其家庭全部金融资产的1/3以上,其中13.4%的投资者动用了家庭全部金融资产投资股市,并且在老股民中,有8.3%的股市资金来源于向别人借款或银行贷款,而在2006年至2007年入市的新股民中,借、贷炒股资金占其投资资金总量的10.81%,比老股民高出2.5个百分点。五成以上以短线操作为主,持股时间选择在3个月以内。参与调查的投资者平均持股时间为116天。
③权益保护意识。
绝大部分个人投资者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了侵害,而信息披露不规范、股票价格被操纵、政府行为缺陷和大股东侵权等问题是主要原因。普遍认为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是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最有效手段。
④对基金投资评价。
八成左右的个人投资者认识到投资基金存在风险。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对基金投资普遍担心的是基金经理的道德风险和个人利益输送问题。
⑤行权意识。
63.4%的个人投资者表示没有参加过对董事会提案的表决,表示对这方面事情一无所知的投资者占调查总数的14.3%,只有14.2%的投资者参加过对董事会提案的表决。由此可以判断,多数个人投资者缺乏行使股东权益的主动性,尚未树立起股东意识,还仅仅处于投资股票赚取溢价的阶段(见备注2)。
3)2008年公布的中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调查结果所透出的问题分析。2008年4月1日《中国证券报》公布了由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证监会投资者教育办公室在2008年1月组织的《第二期中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调查分析报告》。参加此次调查的共有18095名投资者。在此对其调查结论和数据所能反馈的实质性问题作一概括:
①投资者性别、年龄、文化、职业、收入、地域结构。
男性股民三有其二。中青年是证券投资的主力军。其中,25-34岁的投资者最多,占到36.23%,四分之一的投资者年龄介于35-44岁之间,45岁以上的投资者超过两成。特别是2007年开始呈现投资者年轻化的现象,2000年及以前入市的投资者中,34岁以下的投资者只占7.7%,而2007年入市的投资者中,34岁以下的投资者比例上升到23.3%。可见股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教育水平:本科学历位居第一。38.44%的投资者拥有大中专学历,38.54%的投资者为本科学历,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投资者占6.93%,以上合计为83.91%,而中学及以下学历的投资者仅为14.97%。投资者的文化程度呈明显正态分布。
调查显示,60.81%是一般工作人员,27.38%是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占5.68%。普通员工成为投资者队伍的中坚力量。行业分布上,国有企业的投资者占比近四分之一,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职工接近20%,政府机构的投资者为5.29%。三者合计,来自国有单位的投资者占到将近一半。在私营企业的投资者占15.86%,三资企业和个体户的投资者也分别超过5%。其它单位工作的投资者超过五分之一。但离退休人员占比显著下降。中等收入者为投资主力。月均收入在3200-6400元之间的投资者的占比为16.67%;月均收入在1600-3200元之间的投资者占35.09%; 1600元以下的低收入者占到35.09%。按家庭收入统计,月均收入在3200-1.5万元的中等收入者占到近一半,32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占到了38.66%。2000年及以前入市的投资者占37.10%,2007年入市的新股民占32.15%。
②投资结构、理财倾向和持股期间。
股票成为投资者家庭总资产中占比最大的理财产品,比例高达39.05%,属第一金融资产;存款和国债占11.44%,基金和房地产的资产投入也分别为6%左右。股票资产占比在50%以下的投资者占到六成以上;家庭金融资产的51%-80%投入股市的投资者占18.98%;80%以上的投资者占17.22%。分别有两成多的投资者在股市投入资金5-10万元和10-30万元,17.25%的投资者资金规模在2-5万元,近一成投资者股市投资金额在30-50万元左右。
综合分析,30万元以下的投资者占到四分之三,中小投资者占股民绝大多数。来自国有企业的投资者资金规模主要集中在10-30万元区间,来自私营企业和其它单位的投资者,资金量超过100万元的比重相对增大。近一半投资者以“理财产品的收益高低”作为理财投资的主要决定因素,近三分之一的投资者以“理财产品的风险大小”作为投资的决定因素。一成多的投资者是凭感觉、随大流,风险意识较为淡薄,8.54%的投资者通过专业人士的介绍推荐来决定投资。从持股时间看,在所有被调查者中,85.59%的投资者持股在6个月以下,其中持股3个月以下的占被调查投资者总数的近7成,只有4.54%的投资者持股时间超过一年。可见,绝大多数投资者习惯于中短线操作,股市投机氛围较浓。
③资金来源、风险承受能力和抗风险意识。
多数以自有资金为主,银行借贷小于私人借款。问及能够承受的最大亏损,25.37%和24.64%的投资者选择了30%左右和20%左右,占到近一半。亏损承受能力:亏损三成位居榜首,一成股民决不割肉。10.14%的投资者选择决不“割肉”。新老股民对亏损的承受程度相差不大。网络、三大证券报纸和电视已经成为投资者获取教育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政策风险被投资者看作是市场最需要警惕的风险因素,占比高达73.98%,其次是市场波动风险和上市公司经营风险,各占到54.81%和48.46%。这突出反映了投资者对政策风险的极度关注,也深刻揭示出企业经营所引发的道德风险已经引起投资者的强烈关注。
④教育信息载体和教育。有59.36%的投资者通过网络获取教育信息,为最主要来源渠道,其次为专业证券报刊和电视专题,各约占47%左右。关于风险意识,投资者最为看重加强宣传力度和案例教育。具体排序为:加强案例教育(64.30%)、加强宣传力度(62.03%)、宣教形式多样化(53.93%)。基础知识教育是投资者的首选。
⑤对现阶段投资者权益保护状况的评价。
全部受访者中81.56%的人依然认为对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行为的打击力度太轻,对投资者权益保障不足。可见,建立健全和重在落实相关投资者保护政策仍然是重中之中。特别是投资者认为,港股之所以有吸引力,在于其监管严格和信用交易。
⑥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有70.89%的投资者表示有必要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收入越高,认同度就越高。对于创业板,半数反对近期推出,超过半数认为创业板的相关法规还有待完善,推出时机应进一步论证。65.15%的投资者认为创业板上市公司质量优劣是最为关注的焦点。其次是上市公司的治理,占到总数的14.4%。
⑦中资股回归影响。
抑制投机最受期待,但是股民很受伤。约49.49%和44.83%的投资者对中资股回归将抑制投机、稳定市场、引导理性投资的积极意义予以肯定。44.84%的投资者在进行A股投资时选择蓝筹股。多数受访者认为境外中资股批量回归仍是管理层调控市场的手段之一,对于增加投资机会这一选项认同度仅占11.13%。
⑧关于权证的认识。
最为出乎意料的是,参与权证交易的股民竟达四成。进入权证市场是因为T+0、低成本和高回报。但多数不过夜,投机色彩很重。
⑨对证券市场的预期和全球金融风险认知评价。
展望2008年以及今后的股市,有43.30%的投资者将银行、楼市及其它渠道的资金转入股市,而47.06%的投资者对股市资金未作调整,后两者相加占90.36%,只有7.85%的投资者将股市中的资金转出。由于投资渠道的匮乏,股市仍然是投资者的主要投资市场之一。关于美国次贷危机和对全球以及中国的负面影响,有51.59%的受访者表示将选择更加保守的投资策略,以规避投资风险。但仍有32.94%的投资者认为没有影响,还有13.36%的投资者表示有影响,但投资会更加积极。对当前中国股市评价,负面评价居多。认为完全是政策市的占38.04%;认为泡沫不大,基本健康的投资者占36.41%;认为泡沫过大的占16.70%;认为是赌场的占6.62%。
对于2008年以及今后股市走势预期,投资者普遍持乐观态度。认为上证指数能够达到7000点的占34.49%,能够达到8000点占44.73%,更有近20%的投资者认为能够达到万点以上。从调查统计看,有48.74%的投资者不打算对2008年资金做出调整,28.41%的投资者考虑从银行、楼市等其它渠道将资金转入股市。而对于2008年股市基本面变化预期,投资者在未受汶川地震灾害冲击之前所做出的推断为:加息、提高存贷款准备金率、人民币升值、股指期货推出等影响股市基本面变化的措施都会继续推出。选项数据占比均在50%以上,排序依次为人民币继续升值(75.10%)、再次加息(66.88%)、股指期货的推出(63.63)、市场进一步扩容(58.33%)、再次提高存贷款准备金率(56.26%)。
图5-1 图5-2 图5-3
虽然属于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两个阶段的调查,但核心关注议题的调查结果却存在着惊人的一致。最为惊心的是,投资行为更加投机化,持股时间大幅缩短;大多数投资者将家庭主要金融资产投入股市,全部投入和以贷款举债方式投资达到了相当惊人的比例,尤其是新股民的比例更高;认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和投资者权益保护力度不足继续位居高度状态。不同阶段的三次调查充分揭示出中国证券市场要取得实质性变革尤其是要克服政策市桎梏束缚,必须下非凡的气力和脱胎换骨式的深刻改造。
备注1.详见2002年05月14日《证券时报》和深圳交易所网站
备注2.详见2007年8月3日《上海证券报》第一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