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4亿比20亿,输掉经济体系的苏联,用失败告诉中国:大国绝不能输-1999年广东gdp多少美元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81年9月初,在离中国千里之外的波罗的海沿岸,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演习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这就是苏联的
“西方-81”
军演。
苏联出动了超过50万军队,十余个合成集团军和装甲坦克军,光坦克就超过一万辆,比整个欧洲坦克还多。
在
“苏联式”
的
“野蛮作风”
下,本次演习大量采用实弹,甚至演习导演部没有具体计划,就让
“红蓝”
双方“
打到哪儿算哪儿”
。
地面部队在航空兵及防空兵的掩护下,展开了大纵深的装甲冲击,通讯兵及防化兵保障及时,能源管道、野战医院、野战厕所搭建迅速……
这震天撼地的
“钢铁洪流”
让整个西方世界
“惊惧不已”
,当时的欧洲政坛普遍有一个共识:
“如果苏联愿意,只要一个礼拜,红旗就会飘扬在大西洋西海岸。”
可令所有人做梦都想不到的是,如此强大的苏联,竟然在短短的十年后
“轰然倒塌”
。
究竟为何?
一、红色帝国的诞生
苏联这个国家的诞生与其他国家大不相同。
一战前的沙俄帝国也有强盛期,拿破仑时代结束后一度被称作
“欧洲宪兵”
,但这掩盖不了沙俄科技、体制落后的实质。
于是,在
“克里米亚战争”
结束后,沙俄被打回原形。
西方主要国家惊诧地发现,所谓
“欧洲宪兵”
实则是
“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
。
在欧洲各列强争相发展科技、军备竞赛的十九世纪中后叶,沙俄虽然也先后进行过农奴制改革和土地改革,但收效不大。
在沙俄境内,几乎一年中的每一天都有愤怒的沙俄农民揭竿而起。
后来德国逐渐崛起,法国开始结好俄国,为其提供大量的贷款及工业化相关技术,总算为沙俄帝国续了一命,并促使其工业化。
随着法、英、美资本的流入,沙俄帝国也开始进入黄金发展期。
可一件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的事情发生了,一颗打死
“斐迪南大公夫妇”
的子弹,宣告了
“巴尔干火药桶”
被彻底引燃。
对欧洲来说,最残酷的一战——打响了。
一战有多残酷?
对法国来说,一代年轻人几乎死绝,总人数4000万左右的国家,竟然有500万左右的伤亡。
在一战后,巴黎居民竟然连会修小汽车的人都很难找到,因为会修车的人已经全部战死或残疾了。
而在俄国这边也是
“革命不断”
,
“二月革命”
紧接着
“十月革命”
。
阿芙乐尔号的一声炮响,将沙俄帝国及其最高统治家族,彻底轰上了天堂。
列宁时代,新生的苏联主要在巩固政权。
随着苏联政权的巩固,斯大林决定开展一场人类史上浩浩荡荡的工业化,并为之规划蓝图,被人们称为
“五年计划”
。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世界又发生了
“1929~1933”
经济大危机。
人类第一次如今
“近距离”
的发现,原来资本主义的固有弊端竟然如此之大。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又使得巨量资源流向苏联,这边经济衰退,那边发展神速。
难怪世界文豪萧伯纳在参观苏联之后,回国在报纸上刊文:
“我认为苏联式的共产主义国家是最好的!”
1937年前后,苏联已经成为欧洲第一大工业国,世界第二大工业国了。
但与此同时,一颗
“不详”
的种子,也深深地扎进了名为
“苏联”
的这座大厦的地基中。
那颗
“种子”
便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又称
斯大林模式
。
二、冷战也是“战”
说到世界大战,人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
“一战、二战”
,普通人对于
“冷战”
相对关注不多。
事实上,当今的世界格局就是苏联在冷战中
“战败”
的结果。
核武器的出现使大规模热战再难出现,而传统的血与火的战争则逐渐演变为经济战、文化战、科技战及军备竞赛。
一个北约、一个华约,诞生出一个
“马歇尔计划”
、一个
“莫洛托夫”
计划。
两边可谓是“棋逢对手,不死不休”,但是这两种经济体系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市场和人口差异很大。
西欧加美国,工业人口能有6、7亿,可苏联及一众小弟只有4亿,工业人口带来的是强劲的消费力和愈发高效的生产力。
高效的生产和大量的消费,这是所有国家梦寐以求的
“经济快速发展”。
为了囊括更多的
“工业人口”
,在更大范围内进行
“经济循环”
,当然,也是中国军民付出极大代价打赢朝鲜战争的好处——
“156计划”
,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
“工业技术转移就此开始”
。
苏联将156项重要工业技术直接倾囊相授,中国在短期内完成初步工业化,少走了许多弯路。
但沙俄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大国沙文主义最终还是让中苏关系遇冷,原本在苏联经贸范围内的6亿中国人消失不见了。
这对苏联来说是个莫大的损失。
斯大林模式的好坏实在是难以简单的判断,但在美国引爆第一颗核武器到苏联引爆第一颗核武器这段时间内,苏联是明显劣势的。
正是因为斯大林模式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才让苏联在诸多领域反超美国。
例如人造卫星,载人航天等。
1961年,加加林作为第一个在太空中看到地球全貌的人,他与他所承载的
“东方1号”
让美国坐立难安。
美国开始在更多方面,更多领域打击苏联。
一方面在外交领域,美国通过外交、驻军、暗杀等多种方式,严格控制欧洲、日本等国向其出口任何科技产品,一些有共产主义倾向的大企业高管被逮捕或暗杀;
另一方面在科技领域加大投资,例如NASA(美国宇航局)1962年到1974年间,NASA最高拨款比例一度占到总拨款数的4.41%(1966年),这是一个何等可怕的数字。
由此也可以想见,美国对于苏联的
“太空先发优势”
是何等恐惧。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明显。
就如苏联油气资源充沛,但当时先进的油气生产设备主要在西欧生产,苏联很难再获得相关技术、装备,生产效率很难提高。
尤其是在轻工业领域,苏联方面几无建树。
由此,苏联解体的
“根”
扎得更深了。
三、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不进则退
大部分中国人从小就很熟悉的一句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哲学角度来说,这句话再正确不过。
旧事物不创新就会成为新事物发展的阻碍,反而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这句话正是苏联历史的真实写照。
人类过去的贸易分为几个时期,古人类的
“物物交换”
,到封建时代的
“茶马古道”
、
“丝绸之路”
,再到
“三角贸易”
、
“世界贸易”
。
终于贸易进入了工业化时代,火车、轮船成为了主要载体。
1956年,美国人马尔科姆发明了标准集装箱,世界贸易进入了新的时代——集装箱时代。
标准集装箱的发明大大提高了海运贸易效率,降低了贸易成本。
“全球化”
的推进随标准集装箱的普及而推进,从此,全球产业分工开始出现了雏形。
日、韩和东南亚等国家、地区逐渐被卷入其中,成为美国世界贸易的一部分,承担了这个经济体系中的某些角色,世界贸易的分工就此开始。
正如同过去常常有人问的那样,为什么(西)欧美人只要每天工作6到8小时,就能享受到如此高质量的福利和待遇呢?
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他们位于国际分工中的上游。
他们手握着高附加值的产业,让大部分老百姓只要稍微努力,就能获得不错的生活。
既然有高附加值的上游,那必然有下游,下游就是那些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企业,欧美逐渐将这些企业迁往
“不发达国家或地区”
。
这下子,只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国家都成了美国经济体系内的国家,保守估计,美国经济体系共覆盖全球20亿人口。
而同一时刻的苏联呢?
曾经大放异彩的斯大林主义越来越腐朽不堪,几乎没有官员成功推动改革,4亿人口的经济循环怎么可能敌得过20亿人口的经济循环呢?
更可悲的是,苏联几乎在各个层面都有失误。
文化上,以
“牛仔裤、摇滚乐”
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打得苏联意识形态节节败退。
西方的政治笑话、抹黑苏联卓雅等英雄的行为,也让老百姓再也不相信
“国家英雄”
。
科技上,苏联发展偏科严重,重心几乎全部放在重工业和军工业上。
但这些老百姓很难直观地感受到,反而是一瓶伏特加多少钱、一捆黑面包多少钱更让老百姓关心。
同时,苏联僵化的管理体制也逐渐让科学家失去信心,
“大锅饭”
难烧的很啊!
宣传上,英、美资本趁巴尔戈乔夫改革大量涌入苏联。
他们表面是自由投资,实则代表了官方利益,媒体开始不断放大苏联问题,宣扬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好处。
久而久之,就连戈尔巴乔夫自己都认为
“只有放开金融市场,放弃党的领导才能融入欧美经济圈,实现发展”
。
我们常说苏联被
“忽悠瘸了”
,玩笑归玩笑,但对于英美体系强大的宣传能力,应该警醒学习。
经济上,苏联长期穷兵黩武,1979年入侵阿富汗、1981年实行
“西方-81”
军演。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苏联解体为止,苏联的军费开支竟然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8,这个数字何其恐怖?
在经济本就发展缓慢的情况下,怨声载道的人民,怎么会再支持这样的政权?
终于,由上到下都不再需要“苏联”,苏联自然也就没了。
1991年12月25日,苏联红旗缓缓飘下,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三色旗。
四、失败的后果
苏联的失败,是全方位的失败,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稳中向好。
谁也想不到1991年苏联便宣告解体。
克林顿政府反复
“忽悠”
新生的俄罗斯,叶利钦所谓的
“休克疗法”
,不过是将苏联人民69年的积累化作西方和本国寡头的
“食粮”
。
1991年的俄罗斯经济为5180亿美元,约占到全球GDP的2.1%,1999年的俄罗斯GDP则为1959亿美元,占全球0.6%。
1992年,俄罗斯通胀率高达2510%,俄国劳动人民手中的卢布约等于一张废纸。
而寡头们则开始咀嚼苏联的老底,大量优质的国有资产被寡头和西方资本分赃。
一个强大的苏联的确是离去了。
俄罗斯多次想要加入欧盟不得,在反复的欺骗中不得以对西方
“彻底死心”
,但显然还是迟了,如今才会被步步紧逼,压缩生存空间。
苏联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大国,绝不能输,不会有人接受你的示弱投降。
中华民族一定要复兴,也必定会复兴。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