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指南

临颍老城碎影:老字号店铺、作坊

Aidan 0

编前话:

临颍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属豫州之域,秦时属“颍川郡”,西汉初年置县,迄今2200余年。在漫长的沧桑岁月中,临颍县形成了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绝妙地名。仔细品味那些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神形风雅、历久弥新的村名街名巷名,可从中领略到千年古县特有的历史风貌,使人沉思、令人叫绝。每一个地名,都似一粒珠玑,维系着演进的记忆,烫染着时代的烙印,蕴含着厚重的人文积淀。临颍融媒、县政协文史委开设专栏报道【临颍老城碎影】直观、形象地展示临颍历史地名的由来、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临颍的历史和文化。今天推出第十六集《老字号店铺、作坊》。

老字号店铺、作坊

颍川余庆长布行 创建人刘东升,字金品,外号刘罗锅,许昌县张潘北寨人。民国初年(1912年),刘东升正值幼年,即到临颍县城西街“聚兴布行”当学徒。出师后,在城内北十字大街拐角附近租了一间门面,挂牌“颍川余庆长布行”。由于刘东升做生意讲信誉,人老实,生意越做越大,所收布匹直接销往西安、兰州等地。随着客商的增多,刘东升又在北街北头路东买了一处房子,生意便搬到北街,仍挂“颍川余庆长布行”招牌。刘东升去世后,由儿子刘怀接替经营,招牌不变,每年春节把牌子取下,放在老天爷、财神爷牌位旁供奉。西安、兰州客商都相信这个字号,知道他最守信用,有时客商只用一封信将款汇来,不管合同,就买好布带走。随着帝国主义入侵,民族工业停止发展,所谓洋布、洋纱逐渐代替土布土纱,到抗战前临颍只剩“颍川余庆长布行”一家了。抗战时期,沿海主要工业城市被日寇占领,临颍土布又逐渐恢复,布行楼上楼下住满了布商。每天,买卖布商把院子挤得水泄不通。当时,临颍城内布行由一家增至三四十家,的确繁荣了农村经济。抗战胜利后,土布又无市场,临颍布行又剩余庆长一家。新中国成立后,余庆长布行以经营土绸为主。1952年,北街学校扩建,将布行全部房屋占用。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颍川余庆长布行”牌匾被毁掉,有近百年历史的布行彻底绝迹。

井泰源药店 井家眼药属私家经营,在临颍城内久负盛名。井氏祖传,明末1643年就开始了。原籍为陕西省朝邑县火烧赵(行政村)井庄人。当时兵荒马乱,井家迁来临颍县城,在鸡鱼市街路南,门面房三间,开设药店。门前立有招牌,曰:“关中井泰源堂,发卖川、广、云、贵生熟药材,饮片丸散膏丹俱全。”当时以经营中药为主,以后因眼药有特效功能,就专制眼药。清末(1911年)井家后代分为两家眼药店,老门面仍为井泰源,称西井家;在原大门东边设一门面字号井泰祥,称东井家。两家专制眼药,品种有清凉散、拨云散、紫金锭等,尤以紫金锭驰名,年收入颇丰。紫金锭的主原料为冰片、炉柑石、丹石和蜂蜜,主治风火烂眼、红肿涩痛,并治疮疾与轻微痔疮。其用法是乳汁调和,外敷或点眼。1935年至1946年,井家后代炮制眼药青胜于蓝,誉满城乡,远销陕西、武汉、郑州等地,业务兴旺发达。

井家眼药传至第九代,至1953年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党的政策指引下,走上了集体的道路,纳入了城关联合诊所。随着科技的发展、医药水平的提高,各种新型眼药不断出现,井家眼药销售量渐减,逐渐被新型眼药取代,不复行传。井家眼药虽然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它数百年的兴衰史,将永载临颍医药史册。

陈老四诊所 从前,在临颍县城小十字街向南,有一家以看疮为主的诊所“陈老四”,全县闻名。陈老四祖上世代行医,至陈老四时,已形成了治疮专科,具有鲜明特色。“陈老四诊所”,已是全县乃至外地群众都知道的名字。凡是身上长了疮,在别的地方治不好的,到“陈老四”诊所一看就好。

陈老四是清末时期的人,悬壶济世一生,以祖传秘方,专治各种脓疮。不少患者慕名而来,经他治疗后十天半月即可愈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陈老四的女儿陈月恩坐诊。作为陈氏传人,陈月恩继承父业,在小十字街以南路东,距鼓楼西三四百米处的一所较简陋的瓦房内营业,全天给人治疮疗病。屋里墙的四壁挂满了患者赠送的各种牌匾、锦旗。

在缺医少药的旧时代,人们若身上长了恶疮,导致溃烂后发炎流脓,形成大面积溃疡后,尤其又没有抗生素软膏等药物救治,往往后果十分严重,甚至危及到生命。曾任清末台北知府的陈星聚,家乡人都叫他“陈官儿”,就是背上长了痈疮,最后因治不好而不幸仙逝的,多令人痛惜呀。

据说,过去祖传秘方只传男不传女,而陈老四却把治疗毒疮秘方,全部传给了女儿。陈月恩医学院校毕业后,继承了这一疗疮特技,并不断发扬光大,为不少患者解除了痛苦。

后来,“陈老四诊所”搬迁到了县人民路果品市场南路东侧,在那儿租有一间较宽敞的门面房,仍由陈月恩坐诊,来看疮的人还是很多,常常围满了屋子。后来陈月恩有时到漯河市区短住,但还经常回这里坐诊,方圆不少患者慕名而来,专找她治疮。

再后来,陈月恩随子女长期居住漯河市区。她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腿脚也不灵便了,就不再回临颍了。据说她本想把这项祖传治疮医术传交给女儿,也言传身教了一段时间,但她的女儿不太喜欢学医,这项祖传医术也就慢慢搁下了。到了二十世纪末,“陈老四诊所”这一著名的老字号“疮仙儿”牌子,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算是失传了。

晋昌德杂货店 清末国子监生阎炳文,字焕亭(1880-1942年),于民国元年 (1912年)在临颍城内南大街北口路西(县衙门口钟鼓楼对面),开设杂货店一座,字号“晋昌德”,又名“阎晋昌”。晋昌德杂货店商品种类繁多,采购多在许昌、漯河、周口等地,加上自制销售的生活用品,达200多种。到1931年以后,由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造成商业赔钱卖货现象。抗战时期,出军麦、交杂差、纳商业税,法币贬值,物价飞涨,赔钱卖货,亏损日重。1942年,阎炳文病故,杂货店由其子阎理之继续经营,当时卢掌柜建议改字号(因老字号交税比新字号重),为“德顺恒”。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打内战,横征暴敛,杂货店入不敷出,货架上货物逐渐减少,生意萧条,于1949年关门歇业,人员解散。1950年,由于党的保护工商业政策的贯彻,城内商业又繁荣起来,阎理之也凑些资金,采购货物,配着原来的货底,又重新开业了,由其三舅父负责经营。至1952年,经营41年的晋昌德杂货店彻底停业。

成记书庄 成记书庄创建于清朝末年,位于城内南大街路西,是利用阎家门面房开设的一座书铺,正式字号叫“成记书庄”,兼营照像、修表,是一家别开生面的店铺。成记书庄创办人是清末秀才李延芳(字松亭,祖籍河南封丘人),其父辈曾在临颍县小商桥开盐店(官盐店分店)。李延芳自幼聪明好学,青年时考取秀才,清末县里推行新政时,曾在机关任过誉录公文的书记,教过私塾。后到省会开封考拔贡,一看到修表等新兴工艺,改变了考拔贡的初衷,学会了照像修表技术。当时清廷将要废科举兴学校,开封书店街上设有上海各大书局的分店,他决心为临颍的文化教育事业服务,便与那里书店取得联系,在南街阎家门面房里开办了书庄,代售学校课本和其它书籍。书庄还经售文化用品、新旧文具。玻璃柜台里陈列着毛笔、香墨、铅笔、橡皮、墨水、水彩画颜料、图钉、别针、米尺、三角板;初小学生用的石板、石笔;学校上下课摇的铃;还有足球、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玩具、围棋、象棋、军棋等文化娱乐用品一应俱全。

书庄不仅供应本县各小学用书,郾城县的万寿寺、清凉寺,西华县的七里仓等小学校也来此购书。1930年该书庄迁至南大街中段路东,到1945年停业。

二七包子铺 日军侵占开封,从那里逃出一个名叫郑秀亭的难民,带着一家三口,用一辆人力车,推着行李、锅灶,来到临颍城内火神庙街东口、南大街路东租赁了一间门面房开包子铺。因是民国二十七年来临颍,故取名“二七”包子铺。所做包子物美价廉,经常顾客满座。其包子用冬瓜做馅,看着干净,吃着鲜嫩,面白,皮薄,肉多,一咬带浆儿,别有风味。铺里还做有马蹄酥,面白,油清,炸后蜜炙,香甜酥脆。同时善制糟鱼,城内独一无二,三四寸的鲫鱼可以带刺吃,一嚼,酥烂咸香,老少爱吃。还备有喝酒菜,如卤肉、猪肝、香肠、藕菜、芹菜等,放在一个盘里,称为“攒盘”。那时没有瓶酒,备有本地酒馆产的白干散酒,供顾客饮用。包子铺不承办整桌酒席,属真正的小吃铺。后来,郑秀亭买了一处宅子在文明街,街道很背,包子铺挪到那里生意仍然很好,顾客多是绅商、公教人员。郑秀亭来南街不几年,买两处宅子,包子铺经营至解放。他热心公益,为人豪爽,后来把一处宅子捐给了南街学校。

三星园澡堂 三星园澡堂始建于民国初期,位于临颍城内手帕巷街中段路西,上下两层,瓦顶结构。最初由小商桥田家经营,以后由南街薛介臣经营。三星园澡堂楼上楼下都设有水池,开始时楼上为男部,楼下为女部,由于当时封建意识浓厚,女子洗澡的不多,以后均改为男子澡堂。澡堂内布局为木格栅小房间,有修脚、搓背,烟、酒、茶水、水果瓜籽齐全,服务周到。院内设有饭店,承包酒席,在县城独此一家,生意兴隆。建国后归县饮食公司。1952年“三星园”停办。

老宗家书摊 民国初年,有一宗姓于县城内拐角(原百货公司门市部地址)开设一书摊。30年代经营人为宗西宾,出售草版书籍(即木板印刷)三字经、百家姓、杂字本等,称老宗家书摊,1947年停业。

新记石印馆 1929年由苗兆蓬、尼韶华、谷留成三人于县城内鱼市街开设,主要开展石印业务,兼售书籍、文具。书籍有精装、平装,均由上海名人书局印刷出版。1944年临颍沦陷时停业。

张家耧犁铺 新中国成立前,群众添置木器农具多用本村木工制作。从业者少时十几人,多时几十人,主要是来料加工,也自制木锨、镰把、桌椅、板凳、爬梯等,自己经营销售。其中张家做耧犁和金家打车远近闻名。原南关张合坤家三代巧木匠(第一代张永魁、第二代张合坤、第三代张俊卿),驰名方圆百里。尤其第二代张合坤(1886-1970年)从小随其父张永魁(自幼投师于南街阁老洞街名木匠邓四聪为师)做木活儿,一生收徒弟几十名,所做步梨方圆百里无人可比。他在做犁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秘诀:1.根据土质(粘土、黑土、黄土、沙土、两合土)制作;2.根据犁辕、犁面、犁铧型号制作;3.根据牲口大小种类(牛驴马骡)制作;4.根据自己的眼力制作;5.根据人力操作的尺寸距离,以及自己的手感制作。所做的犁具有明显特点:省力(省半匹牲口气力),省时(一天可多犁半亩左右),垡土利,轻快均匀,犁出的地表面平坦。每年从开春到秋末,到张家做犁的多达几十户。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村内木匠由农业社统一组成木工组。无论打制生产工具,还是修房盖屋、做家具、其收入归集体,对木工本人记工分参加分配,适当给一些工具损耗费。1962年后自由市场开放,有的木匠做些家具、门窗,到自由市场或古庙会上销售。1978年改革开放后,木工人员加入到了集体工厂。

王家油漆 四代油漆世家、油漆手艺传人王锡鑫(1873-1955年),家住兴隆街8号。他14岁拜师学艺,三年后在城内兴隆街开店做油漆(桐油、大漆)。其油漆活做工精细,技术过硬,尤其在大漆和贴金等工艺上有独特技巧,加之服务周到、待人热情,手艺活从临颍县做到郑州、漯河、许昌、周口等地。王锡鑫传门里徒弟,二代传人有儿子王心照、王德山、侄子王心海;三代传人有孙子王炎昌、王根昌、王振昌、王厚昌、王建昌;四代传人有曾孙王宗协、王宗学、王宗杰等人。同时收门外徒弟有孙清建、李国顺、王西方、王红昌、金松林等39人,分布在临颍县和周边县乡。二代传人王德山、王心照等人,参与了临颍县烈土陵园纪念碑的建筑,当时碑文需用镏金字,这项工艺一般油漆匠不能做,政府就特邀王心照等献技,碑文金字历经数十载而不脱落,不褪色。

赵家和谷家铁匠铺 新中国成立前,城内有铁匠炉十多座,从业30余人。主要产品有锄头、镰刀、镢头、斧头、锤子、剪刀、火钳、门搭、门鼻、饰件、钉钩、铡刀、耙子等。比较出名的铁炉有赵家和谷家。新中国成立后,铁匠进了县区五小工厂。后来入各大队副业队烘炉组。

资料来源|临颍县政协学习和文化文史委员会

高端铝合金门窗

隔音门窗

高档隔音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