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塘河水,浓浓故乡情。塘河断桥知多少?
悠悠塘河水 ,浓浓故乡情。塘河断桥知多少?
文/小鲍叔 摄影/林炮
一道水,一道城,城在水边,水边有城。 平阳民间俚语说:“鸣山山,鸣山直落山下方。山下方转弯,是鲍岱小台湾。上海滩,不值西浦桥间。”
这都来源于一条河的乡土情结。这是一条历史之河、人文之河和景观之河。她带着母性的慈爱与父辈的尊严,带着碧波粼粼的旖旎风光与钟灵毓秀的灿烂文化,从岁月深处汩汩流来。
透过时光隧道,她从东晋时代,伴随时光年轮辗转千年,北依瑞安码头,西靠平阳城,一路逶迤,“百里荷塘”像一支无休止的曲子,飘荡在古今游子的梦里。
听老一辈人说,历史比京杭大运河还悠久的她,像一条大地血脉,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温州人,孕育了璀璨的瓯越文明。宗祠、宗教、河居、榕亭、古桥、水运、农耕文化相得益彰,把塘河两岸装扮得像一座文化大观园。
从塘河边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如数家珍:永嘉学派的陈傅良、叶适、孙诒让,都是温州人曾引以为豪的社会名流,倡导的“经世致用,义利并举”是温州模式的思想源头。
平瑞塘河属人工运河,它开凿于东晋(385-400)年间,至南宋时期,已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古时称之为三铺塘河。其作用是排水泄洪、灌溉粮田以及水路交通,由于万全平原的地势低,塘河的排水泄洪是其主要功能。平瑞塘河全长15余公里,北起瑞安飞云江马道南岸至横阳的北门河头,它是温瑞塘河的北延水道,接连浙闽交通的重要水路,也是平阳、瑞安两地人民的母亲河。
凤湖公园双虹桥
目前为我县最大的公园,凤湖公园根据“南有龙山,北有凤湖”的景观设想,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一个自然、开放,并有鲜明时代气息、方便各类人群户外游息的城市综合性生态公园。该公园南起三和酒店,北接新104国道,西到公园路,东临解放北路,公园总规划面积30.99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2.39公顷,计划总投资2.3亿元。公园水系阔达、平直,整个公园由水体自然分为7大区块,通过功能区分、景观营造、桥梁连接,形成了“一带一湖六洲八景”的布局结构。其中水域面积12.39公顷。公园水系阔达、平直,将公园自然分为7大区块,形成了“一带一湖六洲八景”的总体框架。现已经建成滨水景观绿化带、柳州、花岛等。
鸣一桥
黛色浅深山近远, 百鸟齐鸣山,塘河第一湾,山脚下鸣山村由此而得名。鸣山村,始建于东晋年间,至今有1700多年历史。地处温州平阳昆阳镇郊外,由鸣山和鸣一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西连昆阳城北社区庙头村,北与风光旖旎的塘桥为界,依山带水,村庄两面绕着当年开凿的平瑞塘河,西北首依偎伏虎山。
鸣一桥跨塘河连接村南北,形成水乡,北首依山,与周围自然环境非常和谐,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古村落意境。
塘桥长桥
在临区塘桥村北塘河东岸,跨三大寮河龙口舌段入北塘河口处。水泥平板人桥,15孔,长105米,宽2.4米,高8米。1979年重建。
此河是北塘河支流之一,称为三大寮河,又名临区河,这里就是三大寮河的龙口舌段,也是三大寮河与北塘河的交汇处。河面最宽处有一百多米,比北塘河最宽处还宽,比京杭大运河的平均宽度也宽,因为北塘河最宽处为94米,而京杭大运河的平均宽度为90米。此桥俗称塘桥长桥,这里接水亭、石塘诸山之水。暴雨时水流湍急,很长时间里没建桥梁。
1945年时才由临区下里人黄裘(号馨山,字昌桂)出资建造。施工师傅是很有技术的郑姓泥水匠。桥式结构仿泉州洛阳桥,筏形基础,船形桥墩。只是石桥要短得多,只有四墩三间,南北两侧用石砌河堤连接石桥。当时称倡义桥,民间则误称为“鲳鱼桥”或“鲳鱼墩”。此桥于20世纪70年代初拆建,施工者恰是郑姓师傅的两个儿子。重建时先把原来的堤坝、桥墩拆掉,桥址东移若干米,现在的桥有15孔,桥面由185块水泥平板(每块平板约有50公分)组成,连引桥桥长共有105米,桥宽2.4米,桥高8米,水泥平板人行桥。如今,有的桥墩已经微斜,所有的桥墩都用铁管加固过,桥面的一些栏杆也已经损坏。刮风下雨时,行走在桥上,让人有点心惊肉跳的。
桥的东边河中有一个半岛,形状宛如巨龙伸出的舌头,当地人称之为龙口舌。
红碌桥
(又名红龙桥)平阳县昆阳镇内,是联系塘桥村和长(象)口村的通道,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2017年重建。
倒树桥
白石桥、倒树桥
《尘光遗文——平阳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功精粹》载:“白马桥航运埠头位于浙江省平阳县昆阳镇万金村西首,始建于民国,为近代重要水利设施及附属物。埠头坐西朝东,平面呈长方形,长13.41米,宽9.58米。现埠头地基仍在,原有埠头商店改为民房,于上世纪80年代停止使用。”但这埠头,虽现地处白马桥村,可人们总习惯称之为倒树桥轮船埠头,其原因是埠头建于民国,当时没有白马桥村,此地还属于倒树桥村,倒树桥埠头的名称沿用至今。
红波桥
红波桥位于章岙周境内塘河上。桥的来源和平阳广播转播台的前身有关。1970年8月30日,“浙江省温州地区六九四二”在宋桥章岙周建台,整个工程一次性土建投资19.7万元。经过1年8个月,于1972年6月正式开播。据了解,为了运输电台设备和方便职工往来(职工住在昆阳西城下),由电台出资建设这座桥,包括章岙周通往下宋的道路。桥系70年代永嘉朱涂造桥工程队建设,1973年3月竣工。桥的名字是由电台职工吴祖光取的,取“红色的波浪在转播”之喻意。听说当年激情澎湃的他还为桥名写过几句诗,可惜63岁的老人说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很是遗憾。该桥当时按小型轿车安全通行的标准设计的。随着经济发展,车辆来往超载超重,致使该桥码头、桥梁严重沉陷,桥面断裂,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现在村两委正多方筹资重建新桥,造福百姓。
豺狼桥
塘河流至万全铺时,便到了豺狼桥。该桥系石桥,桥面几块石板,底下破损的柱子没入水中,岌岌可危。桥南首有豺狼亭,断墙残垣,和着桥相掩映,夕阳斜照,人烟稀少,荒凉寂寥。桥上的石板新旧质地不同,显然已经过多次修建。有石板上的刻字为证,“大清道光拾年岁豺狼桥次庚寅春月吉旦,”“领首金垟金文清鲍垟区学生钟瑞麟□清翁□英山豆外黄金荣瑶山陈士品众等重建。”为什么会取这么凶险的桥名?同治11年(1872),清著名学者俞樾在《壬申春日自杭州至福宁杂诗》一首中也留下一翻疑问:“轻舟卅里到罗阳,道是山乡又水乡。小桥流水无限好,不知何故署豺狼。”
观音亭桥
观音亭桥是俗称,其实该桥称万安桥,位于金宕村内塘河之上。系乾隆年间,由冯宅村邦远公等人发起筹建。因桥的一侧有两米长的沟渠,又名沟连桥,可能是以备排涝时用途。桥原本是沟通联系宋桥东、西片群众交通要衢,在地理位置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桥旁的观音亭的建成更是亭桥相辉映,闻名两遐迩。“观音亭原名万安堂,始建于光绪戊子年(即公元一八七六年),由冯氏先人熙歧公则首倡建成。为行人歇脚乘凉,遮风避雨所用。其亭建成后,真乃尽收天地灵气,八方景观也。”时平邑名士周鼎有楹联赞曰:“南马桥,东龙潭,乾坤开异境,应多策马乘龙。西鱼山,北塘河,飞跃跨真机,何俟观鱼放鹤。”亭建成后,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祈求平安,络绎不绝,香火非常旺盛。受此影响,这座桥的原名渐被淡忘,人们习惯称之为观音亭桥。
万全铺桥
章岙周桥
栏杆桥
位于五里塘河路中部位置。栏杆桥,顾名思义,就是有着石制护栏的桥梁。总跨度为20米,设计为七孔六桥墩。当时乡间田野里的桥梁大都是简易的秃头桥,造型别致的栏杆桥可是鹤立鸡群。儿时,感觉从城底步行到鸣山很远,但只要走过拦杆桥,就明白路程己过半,于是信心大增。因此,只要远远的一看见栏杆桥,感觉特舒畅,心里特踏实。2010年间拦杆桥改建,桥还是石桥,但栏杆改建成木质,并在两边栏杆处各加制了8根2.2米高的木头立柱,相对的2根立柱顶部再用木头相连,独有一番造型,再加上整个木质都刷成陈旧的枣木色,颇有古色古香的韵味。
霸桥
平阳县古驿道北起瑞安的第一站就是霸桥,即该桥是平瑞交界的第一桥,位于宋桥章岙底和瑞安杜山头交界处。据杜山头村77岁的杜国松和75岁的刘阿众老人回忆,当时有“天灯下,霸桥头”的说法。桥的一侧竖着3-4米高的石柱,上点着照明用的蜡烛,所以霸桥又称“天灯桥”。 该桥已不复存在,而近年杜山头村在离霸桥原址东向5米处新建一座水泥桥,桥的对应处作为平瑞大致交界线。据了解,原霸桥的位置距现杜整登科牌坊处约有70米远。笔者在杜山头村杜整纪念馆里发现墙上悬挂着一张题为半世纪的历史变迁、1950年杜山头古居图,其中在杜整登科牌坊前等距处的塘河上有一座石桥,桥下轻舟一叶而过,根据空间距离推测这很有可能正是当年霸桥的留影。
悠悠 塘河水,浓浓故乡
情。塘河断桥知多少?塘河见
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也
留下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