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指南

【推荐】CPI不涨食品价格却总是上涨的秘密近10年物价上涨多少

Lisa 0

2023年6月份的CPI出来了,不出意外,低增长下的低通胀来了,我们的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持平,而环比下降了0.2%……不过,分类别来看,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一方面,交通、生活用品、居住包括衣着维持负增长或超低增长,另一方面,却是食品烟酒、教育文化等支出维持着1.5-2.0%的正增长——为什么我们的食品类价格总是比其他的价格涨得更多?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从国家统计局的公开数据看,食品价格的同比上涨中,鲜菜价格上涨了10.8%,鲜果价格上涨了6.4%,而畜肉类价格则下降了3.3%(其中猪肉价格下降了7.2%),粮食、水产品上涨0.5%……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食品价格也不是整齐划一地上涨的,而是分化较大,只有其中的鲜菜、鲜果类上涨较大。那么,为什么鲜菜、鲜果类的价格上涨较大呢?这是不是偶然的?是不是一两个年份独有的?我们来看一下过往的食品价格包括鲜菜、鲜果价格的上涨情况。

从上面两图的对比中,我们发现,近几年来,我们的通胀维持于0-5%之间,而食品价格的涨幅则维持于0-10%甚至0-20%之间,就是说,食品价格的涨幅大于整体商品的涨幅。

至于鲜菜、鲜果类价格的涨幅,虽然无正式的统计数据,但是,我们普通人是可以感受得到的。2007年前后,我吃一份排骨米粉的价格是2.5元,现在,我吃这样的一份米粉可能需要11元。16年间,排骨米粉的年复合增长率为9.7%。10年前,我在超市看到的榴莲价格是13元左右,目前的榴莲价格至少需要30元钱,10年间,年化复合增长率为8.7%。10年前,0.5元可以买到1把小菜,现在,需要2元,其年化增长率是多少,大家可以算算。总之,食品类的价格,特别是鲜菜、鲜果类的价格上涨幅度还是蛮大的,这是近些年来的一种趋势。

那么,为什么存在这种趋势?我们来分析一下。

有人说,物价上涨是货币超发。诚然,近几年的货币超发是比较多,但是,为什么很多工业品的价格不涨反跌呢?我1996年买一台普通的3.5公斤的全自动洗衣机,其价格是2000元,去年,我买基本同样的洗衣机,却只花了1000元钱,27年间,价格不仅没有上涨,反而下跌了50%。我1996年买一台29寸的长虹电视机花了5600元,现在,这样的电视机不生产了,但是,性能更好的32寸电视机却只要不到700元!仅占以前价格的八分之一!这些例子说明,货币超发不是食品类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此前,为此,我百思不得其解,不过,一次到香港的经历后,我终于发现了食品价格单独上涨的秘密!

在香港的所有商品中,工业品的价格可能还比内地便宜!但是,鲜菜、鲜果的价格却比内地贵得多,小菜随随便便就是10元以上1斤,水果也是,单价至少都是10元以上!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我的分析是,1、工业品可以近乎无限供应,但是,农产品的供应往往受限,2、农产品特别是菜、果类的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工业品。怎样讲?

1、随便拿一个工业品如洗衣机为例,在有限的土地上,可以建多层的厂房,厂房里洗衣机的生产能力可以速度提升……由于需求有限,所以,这类工业品的价格只能是越来越低,低到商家最多只能取得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而农产品就不同,我们的土地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土地上要生产农产品,没有其他办法,只有用上化肥、农药、除草剂甚至用上转基因的品种。

2、农产品特别是菜、果类的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工业品。在工厂,我们现在可以用上机器人来生产,大大减少了昂贵的劳动力,而在农产品方面,除了粮食,我们可以用上大型机械外,种菜、收果,还是大量地用人工,所以,农产品特别是蔬果类的劳动效率提升缓慢,这就造成了目前的局面——蔬果类的农产品的成本高、价格贵!

后记:最后,我想说,食品类特别是蔬果类价格的上涨,可能很容易给我们造成一个错觉,就是认为我们的CPI不可信……这在心理学上很容易解释,我们天天买的小额商品价格是涨的,我们不天天买的大额商品的价格却是下跌的,所以,我们总认为价格是涨的多而跌的少……当然,对于收入大部分用于食品类开支的低收入群体来说,他们的群体CPI确实更接近于食品类的CPI,因此,他们这个群体的CPI一定比统计的高,因为食品在他们开支中的权重相当地高……而我们一定要注意到这些低层的百姓……

自动测量仪器

自动测量

轴类测量机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