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指南

【推荐】中国股市的来龙去脉(续19)——市场化机制缺失助长风险蔓延-东方锅炉厂是上市公司吗

Vicky 0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金牛奋蹄可期!

(节选自本人专著《拯救中国股市》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2)

第四部分 中国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内因解析

第七章 市场化机制缺失成为增大中国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关键因素

在经济活动中,我们对股票、房地产等投机狂热引起的经济虚假繁荣现象称之为泡沫经济。具体表现为:市场存在普遍的投机行为,股票、房地产交易活跃,价格迅速上涨;但由于缺乏长期生产性投资,生产停滞,实际经济水平提高不多;行市一旦暴跌,表面繁荣即会破灭。2007年的中国股市,无论是一级市场的发行还是二级市场,价格与价值已经出现严重背离,全面呈现泡沫化倾向。

关于经济泡沫的定义,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在《诊断与治疗:揭示中国的股票市场》一书中指出:“金融资产的泡沫是指其价格对其基准价值的偏离。它是在一个连续的金融运作过程中,一种或一系列资产价格的突然上升,随着最初的价格上升产生对远期价格继续上升的预期,从而吸引新的投机性买者,使得资产价格远远高于理性价格的现象。这些投机者感兴趣的是买卖资产获得的收益,而不是资产本身的用途及其盈利能力。泡沫的膨胀会造成一时的繁荣甚至狂热,但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破灭,使得金融资产的价格暴跌,导致经济衰退,甚至产生金融危机。”

(见备注1)

同时他认为中国股市的泡沫分为三个层次:一级泡沫来自在证券一级市场中证券发行与上市的溢价;二级泡沫来自在证券二级市场中证券交易的差价收益;三级泡沫则来自上市公司通过兼并收购和资产重组后股价上升所产生的差价收益。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中国目前的股市运行中存在了相对过多的泡沫,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在1991年至2000年之间的年均累积泡沫分别为63.4%和58%,而同期道·琼斯指数的年均累积泡沫为19.5%

(见备注2)

第一节 中国证券市场内在系统性风险集中体现为全面泡沫化倾向

7.1.1暴涨导致原有优势被不断化解为劣势

根据第二部分的数据,在2007年8月28日,如果算上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目前中国股市市值已超过了日本市场。同日的日本股市收盘市值为47,000亿美元,而中国市场的合并市值为47,200亿美元。而且,在某些交易日,中国内地市场的交易额超过了所有其它亚洲市场的总和

(见备注3)

。我们知道,任何导致系统性风险随时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本质性改变,只有态度和名义上的承诺,市场所期望解决的实质性问题依然处于滋生风险的最前端。当前的中国证券市场正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演绎着许多类似在刀尖上跳舞的“高难度技艺”。通过新一轮高速扩容,中国证券市场的结构与开始实施股权分置之前相比更加复杂化,限制流通股数量增加400%以上,继续不断增加着今后的流通压力和难度。

从体制来说,依然是一个由高度政府主导的集中型金融体制,企业发股、配股、增发、定向增发、可转债发行、中长期债券发行仍存在很强的行政管制;上市公司还谈不上自主决定发行证券的品种、数量、时间、用途等。

1)畸形的高度证券化率。

中国的证券化率在2006年年底44%的水平上,到2007年达到了158%。峰值曾达到170%。如果加上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以及中国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已经达到的1万亿美元市值,中国的证券化率将超过200%以上。而在美国股市,按照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统计,截至2006年12月底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交易所合计约为25万亿美元的总市值。但其中的9.6万亿美元属于451家外国公司,比例接近40%。美国2006年的GDP约为15万亿美元。就是说扣除外国公司的市值,美国本土企业的股市市值基本和美国的GDP持平。就是说,中国的证券化率已经超过美日英三强,处于绝对的世界顶级水平。

2)爆炒导致

蓝筹股变成泡沫集群。

在市盈率高居世界首位的同时,所谓的蓝筹股票更是变成了制造泡沫的机器,在不断推动和加大导致泡沫随时破灭的危险。中国铝业在近一个月内涨幅高达150%,其市值已经超过全球最大的两家铝业公司市值的总和;工商银行上市之后的收益大约13,000亿元,扣除大约5,800亿元的改制成本,国有股增值达到了7,000多亿元,市盈率也超过48倍,比国外同行业股票高出2倍以上,市值已超过花旗银行(Citi bank),成了全球银行老大,并成为埃克森·美孚、通用电气、微软之后的全球第四大上市公司(财富世界500强的排名:花旗排名全球第14,工行列170位);中国人寿,在发行价市盈率接近百倍的前提下,涨幅已达200%,已是全球价值最贵的保险公司;房地产万科的市值比美国最大的4家房地产公司市值之和还要高出40%

(见备注4)

所谓的保障市场稳定的大盘蓝筹股如工行、中国铝业、万科等等,非但没有起到应有的稳定市场作用,反而体现出比一般小盘股更大更多更剧烈的急涨急跌现象,严重加剧了A股市场的波动性。

3)缺乏避险工具,助长了单边做多的市场投机强度。

股指期货自1982年2月诞生以来,仅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已发展成为当今国际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品中的主流品种和全球交易最为活跃的期货品种。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领域中最重要和关键的创新,它极大地丰富了金融市场的避险机制,提供了极好的风险对冲工具。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推出股指期货,主要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也相继开设了股指期货交易品种。根据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提供的资料,

1986年至2005年,全球金融衍生品的名义本金额增长了183倍,2005年高达368万亿美元,

是当年全球GDP的8.3倍

(见备注5)

2005年,全球衍生品交易量中,金融期货、期权交易量达到了91.39亿张合约,占全球衍生品交易量的比重为92.33%。其中,股指期货、期权和个股期货、期权两者合计达到了64.369亿张合约,占全球衍生品交易量的比重高达65.05%,占全球金融期货、期权交易量的比重高达70.44%。2006年,股指期货、期权和个股期货、期权交易量合计已经占到了全球期货、期权(包括商品期货、期权和利率、外汇、股指等金融期货、期权)61.8%的市场份额;股指期货、期权和个股期货、期权交易量合计已经占到了全球金融期货、期权(包括利率、外汇和股指等期货、期权)68.1%的市场份额

(见备注6)

。20

07年,股指和个股的期货和期权继续放量增长。

根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2008年3月10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报告,对全球54家衍生品交易所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全球在交易所内交易的期货与期权交易量高达151.87亿张,比2006年增长了28.03%。从全球地区分布来看,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三足鼎立。2007年,北美地区的期货和期权交易量占全球的40.41%,居于首位,交易量达到6,137.20百万张,同比增长32.93%;其次是亚太地区,占全球的27.57%,交易量达到4,186.51百万张,同比增长19.22%,;第三是欧洲地区,占全球的22.09%,交易量达到3,355.22百万张,同比增长25.46%;拉丁美洲的期货和期权交易量占全球的6.90%,交易量达到1,048.63百万张,同比增长21.28%;其他地区占全球的3.02%,交易量达到459.10百万张,同比增长135.51%。2007年,全球期货交易量达到69.70亿张,同比增长31.94%。交易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集团的欧洲美元期货、电子迷你型标准普尔500指数期货和10年期美国长期国债期货、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的Euro-Bund期货和DJEuroStoxx50期货等主要期货合约交易量强劲增长2007年,全球期权交易量达到82.17亿张,同比增长24.88%。其中,成交量居首位的韩国交易所的Kospi200股指期权成交量由2006年的同比下降4.6%转为增长9.45%,达到2,642.68百万张。其次是CME的欧洲美元期货期权、Eurex的DJEuroStoxx50期权,成交量分别

达到313.03百万张、251.44百万张。全球期货与期权分类交易上,金融类仍旧占据主导地位,而商品类交易量也在快速增长,其中,个股类成交量增速最快,股指类交易量最大。2007年全球股指、个股的期货与期权交易量依次为5,616.82百万张、4,091.92百万张,同比分别增长26.10%、42.25%

(见备注7)。

以美国为例,2005年股票市场成交24万亿美元,股指期货成交24万亿美元,股指期权成交14.8万亿美元,个股期权成交1.4万亿美元,合计成交达到65万亿美元。同时,美国还有数额更巨大的外汇期货与期权、债券期货与期权供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交易

(见备注8)。

如此巨大的交易量和市场规模,充分说明了金融期货尤其是股指期货已经成为现代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截至到2007年,全球前20大经济体中,只有中国的沪深两个交易所没有推出股指金融期货。这不能不说中国的资本市场存在严重的短板。虽然股指期货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并在2007年上半年颁布了相关法规,但迟迟不能付诸实施,反而助长了2006年以来的这一轮股票市场单边疯狂做多的气焰和暴跌中机构毫不作为的惰性。可以说,缺少金融衍生

工具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最大“软肋”。

7

1

:全球期货和期权成交量

(

单位:张

)

分类

2007年

2006年

同比增长

股指

5,616,816,347

4,454,222,902

26.10%

个股

4,091,923,113

2,876,486,897

42.25%

利率

3,740,876,650

3,193,410,504

17.14%

农产品

645,643,564

489,031,853

32.02%

能源

496,408,289

385,965,150

28.61%

外汇

334,707,898

240,053,180

39.43%

贵重金属

105,092,237

102,298,908

2.73%

工业金属

150,976,113

116,383,437

29.72%

其它

4,226,619

4,360,194

-3.06%

合计

15,186,670,830

11,862,213,025

28.03%

数据来源:美国期货业协会(FIA)2006、2007年有关统计报告

7.1.2公司业绩增长的结构和质量隐含泡沫化倾向,质量和投资价值背离

这里主要结合上市公司2006年以来,特别是2007年上半年以至全年业绩结构进行分析。

根据中国证监会在2008年5月25日发布的数据,2007年12月31日以前上市的1547家公司(除*ST威达、九发股份以及终止上市的东方锅炉)披露的年度报告,2007年上市公司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902.24亿元,同比增长25.93%;实现利润总额13,463.91亿元,同比增长49.46%;实现净利润9,344.53亿元,同比增长51.38%。每股收益平均为0.42元,同比增长41.46%,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4.71%,较2006年增加1.84个百分点;其中,1,429家公司实现盈利,占全部上市公司的92.3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38元,同比增长42.84%。加权平均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0.89元,同比下降了11.05%。

通过深入分析,

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归结如下:

1)非主营业务利润大幅上升。

主要体现为投资收益的比重大幅增加。2006年度,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为62.49亿元,同比增长了333.88%,占净利润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9.77%提高到12.90%。2007年,这一问题更加彰显出来。上市公司全年累计实现投资净收益2,817.81亿元,同比劲增143.4%,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上升到20.93%。其中非金融类公司2007年投资收益合计约967.94亿元,同比增长121.24%,占利润总额的11.46%。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盈利公司的比例由92.37%下降为83%,大幅降低近十个百分点。以市场热捧的中国人寿为例,上半年营业收入1,620.08亿元,其中,投资收益344.21亿元,同比大增154%;实现净利润为168.73亿元,较2006年同期增长129.22%;每股收益为0.6元,比2006年同期0.28元增长114.29%。看似及其出色,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约七成投资收益来自股市,股市对公司业绩的增长起了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与股市相关的股权收益为268亿,占投资收益372亿元的比重为72.4% 。而公司的2007年上半年市场份额为46.86%,较2006年年度仅上升约1.59个百分点。

2)行业景气度对公司业绩改善影响巨大。

得益于资源价格的大幅上涨、房地产业的火爆以及股市的持续升温,主营业务收入的前三甲也分属于建筑业、采掘业和金融保险业,增幅分别达到387.19%、100%和90%。在每股收益方面,每股收益高居前两位的是资源采掘业和金属非金属业,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分别达到0.69元和0.63元。410家公司每股收益高于0.5元。每股收益排列前五位的公司为,中国船舶每股5.53元,ST浪莎每股5.21元、中信证券4.01元、吉恩镍业3.70元、吉林敖东3.47元。这5家公司正好好代表了2007年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几类典型:通过定向增发收购集团资产,中国船舶大大提升了资产与盈利能力;ST浪莎则通过债务重组的非经常性损益途径业绩翻身;作为券商龙头股,中信证券真好赶上了牛市盛宴;吉恩镍业的业绩主要依靠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吉林敖东因为投资券商而获得巨额投资收益。

3)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创新高的主要原因在于2007年新上市公司业绩带动增长和一次性资产注入。

统计显示,如果扣除2007年以来的145家新上市公司,原有存量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37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仅为0.17元;而145家增量公司整体的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55元,扣除后为0.51元。29家金融类公司组成的金融阵团表现突出,2007年实现净利润3581.33亿元,占到总体净利润的38%。正是具有高度垄断性的特大型企业的加盟直接推高了上市公司整体的业绩水平。同时,部分企业利润大幅增长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增发公司的资产注入以及整体上市作用。但这只是一次性盛宴,不可能每年都有优质资产注入。

4)21个行业中有10个行业每股经营性现金流同比下降。

其中降幅比较大的综合类同比下降48%,机械设备仪表业下降38%,造纸印刷业下降32%,批发零售业下降30%。房地产行业2007年每股经营性现金流为—0.74元,大大低于去年同期的—0.26元,成为唯一每股经营性现金流为负数的行业。

5)坏帐计提与关联交易成为利润调控手段。

2006年度八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较上年计提数减少58.32亿元,但转出数较上年增加了67.62亿元。因此,不排除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坏账准备等资产减值准备冲回等方式调节利润的可能。管理费用同比上升25.94%,增幅明显与收入、利润增幅不匹配。公司整体独立性堪忧。由于实现整体上市的公司为数尚少,深市主板仍有270家上市公司存在关联销售,占公司总数的55.10%,销售金额高达1,193.89亿元,接近主营业务收入的10%;266家上市公司存在关联采购,占公司总数的54.29%,关联采购总额高达1,838.23亿元,接近主营业务成本的18%。因此,从总体上看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仍然非常普遍,交易金额巨大,比重较高。深市也基本代表了沪深两市的总体情况。

6)相互交叉持股贡献收益。

目前股市已经形成了一种自我循环和膨胀的系统风险,表现为:不少上市公司的“收益”是相互持股,在推高股价后体现出相互交叉所贡献的“投资收益”。中信证券统计:2007年上半年业绩的1503家上市公司中,剔除掉证券公司等金融行业公司,涉及A股投资的有297家。这些公司所持A股的市值按6月29日的收盘价计算,合计为993.94亿元。但按8月31日的收盘价计算为1483.61亿元,与6月份相比上升幅度为49.39%。其中,持有A股市值增长幅度超过50%以上的公司有56家。值得警觉的是,这些公司持有的可供出售的A股金融资产占净资产的比重,前十名均在47%以上。一方面,这些公司所持股票如果实施套现,将会对净利润作出贡献。但是,本轮暴跌,金融类股是真正的重灾区,在未知公司最新报告之前,只能推测,这些诱人的收益很可能已经化为乌有,甚至出现了较大亏损,这必然对众多上市公司的利润、收益、估值造成大地震。南京高科跌破净资产就是最好的注解。

7)利润集中度过高。

大盘股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其中,中石油2007实现营业总收入8,350.37亿元、净利润1,345.74亿元,分别约占所有公司整体营业总收入、净利润的9%和14%。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净利润分别为812.56亿元、690.53亿元、562.29亿元,分列净利润排行第二至四名。瑞士信贷股票研究部对中国270个海外上市和1300多家国内上市的公司盈利表现做过一个综合分析。认为中国公司的利润非常集中在石油和商品、电信、银行和保险三个行业当中。今后这三大行业将分别占据中国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52.5%、18.3%和17.7%,比例几乎达到90%。这也意味着三大行业利润走势对整个中国上市公司的利润走势至关

重要

(见备注9)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业绩高速增长的背后,上市公司依然存在非经常性损益比重过高,盈利质量下降,行业、公司业绩分化加剧,关联交易巨大,资金回收不畅等诸多问题。特别是主营业务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减弱,非主营因素对公司业绩影响增强,非经常性损益比重显著上升。总体讲,上市公司依靠经济循环周期和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制度赋予的垄断性实现经济效益增长的特性十分突出

(见备注10)

7.1.3 市场炒作严重脱离公司基本面实际

回顾中国股市,历来有炒作垃圾股的传统。越是质量差、价格低、频临倒闭的公司更容易被市场爆炒。1998年4月22日,沪深交易所宣布,对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Special Treatment.)。由于“特别处理”,在简称前冠以“ST”,因此这类股票称为“ST股票”。主要是指连续两年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财务资金状况严重恶化的上市公司,其涨跌幅度控制为5%。对其中连续三年出现亏损且在规定期限内又不能扭亏、存在被摘牌退市风险的ST股票,进一步在ST前加上星号*,即“*ST”。从此,“ST”和“*ST”构成了中国证券市场中的特有板块—“ST板块”。2007年沪深两市共有192家ST或*ST公司。本应是具有警示意义的符号却变成了被用来爆炒的信号。2007年上半年,中国股市上涨最为疯狂的是ST和*ST类股票。2006年底,ST类股票的A股加权平均收盘价为3.0634元;到2007年5月底,其加权平均收盘价9.87元,上涨322%。而同期上证指数和深证指数上涨幅度为53.63%和86.66%。例如,2007年,*ST金泰、SST幸福、先后刷新之前由SST新智在2005年创造的连续涨停18天的记录,其中*ST金泰连续42个交易日涨停,股价翻了7倍,高居连续涨停榜首。ST银广夏2007年累计涨停天数达73天,接近全年交易天数的三分之一。这充分说明中国股市中炒作垃圾股的疯狂程度相当严重。

观察ST类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其蕴含的风险一目了然。ST类公司2006年的主要财务指标为:每股收益-4.445元,同比增长-28.83%;每股净资产0.3084元,同比增长-56.86%;经营活动产生的每股现金流量0.0934元,同比增长-257.89%;净资产收益率-152.78%,同比增长-65.42%。尤其严重的是,192家ST公司三年的股东权益,2004年为769.96亿元,2005年为407.21亿元,到2006年只剩下175.69亿元。如果继续亏损,那么2007年将出现整体资不抵债的格局。由此可见其风险程度之大。但就是这些股票成为2007年上涨最快涨幅最大的股票。192家ST公司中上涨最快的是ST仁和,2007年以来上涨1165%;上涨500%以上的有3家;上涨400%以上的有7家;上涨300%以上的有26家;上涨200%以上的有54家;上涨100%以上的有95家;上涨50%以下的只有6家

(见备注11)

。原因很简单,市场缺乏退出机制。ST公司股票之所以成为常盛不衰的炒作题材,关键是是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一旦公司到达退市边缘,公司所在地的政府都是想尽各种办法——救助,全力避免被摘牌,因此市场也养成了依靠注资借机炒作的习性。

透过中国股市存在的这一症状,就可以得知为什么中国股市会有反复不断的暴涨暴跌,为什么会持续不断地重犯低级错误,为什么投资和投机始终处于错位状态,为什么总是看不到脱胎换骨式的证券市场监管效果。

7.1.4机构演变成股市投机的主导力量

2007年,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在充分享受制度赋予的新股发行网上申购以及网下配售双重权利的同时,也以及其飞快的速度推高中国股市的泡沫。甚至有的基金打出概念投资旗帜,将价格基础建立在所持有的股票若干年之后的美好前景之上,最“目光短浅”的基金也已经将估值看到了2009年。从基金和各大机构当时的持股结构可以看出,所谓的价值投资已经演变成一种说辞上的符号。掩饰其行为的一句话是,中国的国内资本不能受国际资本束缚,要自己主导中国自己的资产定价权。实际就是说国内资产的估值溢价必须超过国际资本给予中国资产的溢价水平。因此,中国A股市场在2007年孕育了一大批世界冠军。如产生了世界上最贵的商业股,银行股,保险股,航空股,铝业股等等。他们都是基金的重仓股。这里仅以2007年8月份的沪指运行在4,500点一带的股票价格做个简单对比,就可以发现这是投机还是投资。在国内上市的洪都航空,2007年8月份股价40元,总市值接近100亿元。其母公司中航科工在香港上市,而且控股国内上市的东安动力、哈飞、洪都飞机(100%持有,其中洪都飞机持有洪都航空54.75%股权)和昌河股份等4家A股公司,总股本46个亿,其总市值只有60亿元左右,股票市值比只占其资产规模约四分之一的洪都航空低近70%。国内规模第一的家电零售业国美电器在香港上市,当时价格是9港币左右,总市值240亿港币左右,而在国A股上市的苏宁电器2月16日收盘价66.8元,总市值达到480亿,是国美的2倍。从收入看,国美2006年1-9月营业收入177亿,税后利润6.8亿;而苏宁电器2006年1-9月营业收入175亿,税后利润4.3亿。由于所处不同市场的差异,业绩明显优于苏宁的国美,市值只有苏宁的一半。另一种更加具有威胁的情况业开始出现:机构正在利用香港和内地A股两个市场进行套利。8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在天津滨海新区进行境内个人直接投资港股试点,公布后的7个交易日,香港市场H股价格飙升,中国铝业和大唐发电翻番,期间累计升幅分别高达109.6%和108%,而华电国际、北辰实业、潍柴动力以及青岛啤酒的累计升幅则超过50%,分别为63%、54%、51%与50%。如果按照沪指暴涨在6,000点左右的点位进行比较将更加触目惊心。如《中国经营报》在1月份报道,外资集结几十亿美元用来操纵工商银行股价

(见备注12)

但是,在此轮暴跌中,所有的开放式偏股型基金却又不约而同地放弃了自诩的价值投资理念。这充分说明,市场现有以基金为主导的投资者结构的重大弊端已经开始逐步显露,开放式基金与QFII作为市场发展的稳定力量的功能在逐步弱化,其自身作为追涨杀跌的紊乱因素不断放大,已经成为中国股市稳步发展的潜在威胁。而且,中国股市的众多的机构和券商,同时扮演着裁判员和运动员的角色,即可以踢球又可以裁判,所谓的业内人士回避制度完全变成了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当自己满仓,6000点也要高唱万点,以各种理由诱使骗散户高位接棒;自己空仓,恨不得让股指重回起点,让他们再去从容捡起遍地黄金。

备注:

1.详见2007年2月6日《金融时报》

2.详见成思危2006年5月27日在《经济日报》发表的文章《中国股市的九大症结3.数据引自2007年8月29日中国新闻网

4.数据引自2007年8月29日《广州日报》文章《蓝筹泡沫才是股市大敌》,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时卫干

5.引自2007年3月8日《金融时报》

6.引自2007年1月8日《上海证券报》文章:《大盘急涨催生股指期货尽快适时上市》,作者:海通证券研究所:雍志强/单开佳

7.数据引自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2007年国际金融报告》

8.数据引自2007年1月23日《中国证券报》文章:《牛市有极强的泡沫化倾向-对中国股市暴涨原因分析》,作者:邢精平

9.数据引自2006年4月11日《证券日报》

10.本节数据除表明出处外,均根据沪深交易所和上市公司公开资料统计整理所得

11.数据来源:见2007年5月30日《中国经济时报》,作者:易宪容

12.详见2007年1月19日《中国经营报》报道文章:《外资做庄中国股市揭秘—几十亿美金操纵工行股价》作者:戴奕、赵刚、安然、霍侃

光学影像测量仪

光学测量仪器网站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哪家好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