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指南

丹阳戎梅马村,走出新四军先驱、一代战将梅嘉生

Tom 0

文|吴建远

丹阳戎梅马村的普通小屋,走出了新四军先驱、一代战将梅嘉生。 ——题记

沧桑故居

111年前,梅嘉生诞生在江苏省丹阳县建山乡帽山戎梅马村。

今天的戎梅马村,隶属丹阳市丹北镇后巷管山村。村北岩石突兀的嘉山、帽山,依然巍然耸立。村中水泥道、新楼房遍布。而将军大德昭昭,沧桑故居掩映其间,淳朴弟侄辈一直居于乡野。

寻觅隐于水泥楼房中的青砖故居。标志性的残败门楼无声地报告了我们。

依稀辨出故居三进二院。

首进只剩小半间状如梯形的小屋。据说原先也有一排,是家族中各户分居(将军祖父生有三子)。

梅嘉生故居

第二进共三间。东间屋顶为黛瓦,内部木质阁楼地板已残缺,地面堆放柴禾。据将军67岁的堂侄相告,只有西面2间是长房的梅嘉生父亲宅子,亦即梅嘉生故居。屋顶翻盖了洋瓦、前墙修建有铝合金窗。大概是将军百年诞辰前夕维修的吧。透过布满灰尘的窗玻璃看进去,2间故居的东间只有简陋的木桌、木凳;西间一具陈旧的木床。若不是墙上钉有铁皮的“文物保护标志牌”,有谁知道这就是开国少将梅嘉生的丹阳故居?

第三进同样只隔窄窄的过道,东、北都是不相连的。最西倒是有较高木楼一间,亦极破败。

故居后面,一株凋尽了叶片的笔直的大树参天耸立,仰望,辨出是树龄约百年的银杏。

一二进之间相连处的砖砌门楼,是这故居的唯一的古色古香的亮点,上面虽然只有一方

磨蚀了的八角砖雕图案,但它独有的立姿,却也惊艳了我们。

热血少年

我们向正在劈柴的一对梅姓老夫妇打听到,故居西侧第二家,是梅将军堂侄家。

85岁的将军堂弟媳,休憩在门前温暖的阳光里。她唤出了发已斑白的儿子,梅将军的堂侄之一。老人向我们打开了话匣子。

“在人民公园扫墓,遇到很多人,他们常常发问:‘你们现在还住在乡下?’”

“大伯从小离家,(由于革命工作的原因,)他很少回家,即使回来也是一来就走。”

我们知道,将军把一生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嘉山巍巍,童年留影。自小,他曾放过牛,牛在田边吃草,有心的他就在田埂两侧种上桃李等果树。在乡间,他曾上过两年私塾。

沪上工读,少年有志。

父亲梅德元,在老家娶妻生子后,颇有壮志,闯荡大上海,在老城隍庙附近开办“中和堂”药店。将军堂侄相告:解放后工商合营,老人将房子捐给国家,自己每月有七十几元的津贴,不用儿子赡养。

旧上海夜校

少年梅嘉生因而进入上海,边工(打理药店生意)边读,完成了小学学业。又报名上了英语夜校。也是在夜校,他结识了日后成为他钟爱一生的伴侣周政。

他立志读书成才。不久,考入华夏大学附属中学。

时局动荡,日军侵华。梅嘉生的思想也在急剧变化。一年后,他致信周政,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毅然投笔从戎,报考了南京的陆军学校,学装甲兵。

从此,新四军的历史上,多了一位骁将;共和国的星空里,多了一颗将星。

璀璨将星

霹雳一声,七七事变。战火很快逼近南京,梅嘉生所在的军校南迁了。

周政赶到南京,和心上人一起商量何去何从。梅嘉生决定留下来,回故乡丹阳去拉起一支武装,抗日图存。

在石头城,他们结婚了。一片兵荒马乱中,这对新人回归丹阳。

1938年11月在丹北抗日根据地(左一梅嘉生、左四陈毅、左五管文蔚、左六韦永义)

丈夫在家乡青年中组织抗日武装。妻子拿出自己的积蓄。他们购来枪支。这时,管文蔚也在倪山组织武装。1937年冬,丹北抗日的两位领导人首次会面,共谋抗日武装自卫。

中国派驻越南军事顾问团与越南领导人胡志明合影

自那时起,他逐渐归入陈毅、粟裕麾下,入党,指挥战斗,不断胜利,频频晋升,直至担任第三野战军七兵团二十三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建国后,更任援越军事顾问团第一副团长兼参谋长,海军航空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海舰队副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1955年荣膺开国少将军衔。

梅嘉生1955

对于这些,堂侄如数家珍。关于抗法援越,他至今津津乐道伯父等中国军事顾问,如何结合挖坑道、先从外围突破,最终击溃长20公里、宽1.8公里的号称“世界铜墙铁壁”的法军防线。

在梅将军百年诞辰之际,军旅作家王昌太撰文《一位开国将军的高贵品德》,深情回忆梅将军感人往事,其中的“整顿海军大院”,凸现了将军的雷厉风行与管理奇才。

晚年武元甲

1993年9月,梅将军因病在京逝世,终年80岁。越南武元甲大将不忘旧情,未经我海军党委同意,直接到八宝山参加哀悼。足见梅将军在越南军人心中的崇高威望。

殷殷乡情

据年届古稀的将军堂侄介绍:梅嘉生一生戎马倥偬,很少回乡,他记得仅有1962、1975、1979年等几次。回乡也是悄悄回,奔牛机场下机,再乘吉普车赶回,带一名警卫,一名医生。两次分别是父母去世回乡,一旁的将军堂弟媳插话:回来磕了头就走的。75年那次已是文革尾声,复出任海军副司令,当时与夫人同回。

另据网上信息,援越临出发之前,梅将军驱车回丹阳看望母亲。母亲和四周乡邻以家乡的芝麻汤团招待了他。在自己长大的屋子里过了一夜,梅将军告别家乡,奔赴越南。

梅将军对故乡殷殷情深。

60年代,他听闻丹阳连年遭受旱灾,随即积极出面奔波,济困解难。堂侄难忘:在伯父牵头下,嘉山电灌站、帽山渡槽顺利建成,惠及嘉山到建山8公里范围内的农业生产。

为振兴家乡教育事业,晚年的他与管文蔚等共同发起创办了建山中学。至今,校园里依然镌刻着将军的赠言:“发扬革命传统作风,精心培养祖国花朵!”

叶落归根

按照梅将军生前嘱托,他的安息之地定在家乡丹阳。

今天,在人民公园西侧的烈士陵园内,洁白的花岗石碑上,镌刻着梅将军与管文蔚、管文彬、管寒涛、韦永义的英名,他们的忠骨长埋在故乡的大地。人民永远怀念丹阳革命先驱“五老”!

隔热隔音门窗

高档隔热隔音门窗

高端系统门窗品牌

品牌系统门窗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