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平遥古城能迎来这么多国际艺术家?
志村姐弟《TRACING-SKY Floating CLouds》,镜子、电线、木头、铁丝、钢,150×150×23cm,2018年
首届平遥国际雕塑节于7月20日在山西平遥古城拉开帷幕。此次雕塑节包含了“以雕塑为史”、“内在的生命意志”、“中国写意精神”等板块,并邀请众多国际一线艺术家用雕塑作品,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国际对话。
东方“明斯特”的成长
作为世界上最顶尖的雕塑艺术展览,德国明斯特雕塑展(Sculpture Projects Münster)成功让人们在城市中与艺术展开充分互动。而这对于城市公共艺术刚刚起步的平遥来说,无疑具有极好的借鉴意义。
曾熙《视网膜35》,镜面不锈钢、菲涅尔透镜、自然干玻璃颜料,102×103×3cm,2017年
平遥古城,在面对当今全球艺术与文化发展时,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不但有着近3000年的古城遗产作为其历史积淀,还成功打造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等现代高水平的艺术平台。在如今“艺术造镇”的理念逐渐发展的时代,“平遥国际雕塑节”无疑将继续主导平遥古城在艺术文化方面,发展出更加多元化的未来。
邵译农《道和门》,钢铁,1300×2300×290cm,2010年
吴为山《天人合一——老子》,青铜,2008年
在此,时尚芭莎艺术特别专访了本次雕塑节策展人之一洛伦佐·贝内德蒂(Lorenzo Benedetti)、瑞士艺术家拉斐尔·海夫提(Raphael Hefti)和中国艺术家宋冬,多层次地探寻此次雕塑节作品之间跨时空的对话。
“以雕塑为史(Sculpture As History)”单元策展人洛伦佐·贝内德蒂为我们带来他对“艺术造镇”的理解。
芭莎:你怎样看在平遥这样一座小城,策划一场国际艺术展览?
贝内德蒂:如今,中国在国际上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而艺术作为一种媒介,让中国走向了更加国际化的舞台。通过国际水准的艺术展览,能够让小城镇最终走向国际的视角,就像威尼斯等城市那样。
芭莎:相比之前在巴塞尔艺术展、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经验,此次平遥的策展工作你有何体会?
贝内德蒂:我希望能够将欧洲的艺术带到这里,并能亲自发现更多中国当下的艺术思考。此次在这里驻地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也都十分具有本地独特的地域性,古城的文化与当代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作品当中,让我看到了能够将“前卫派”艺术思考引入到这里的可能性。
乔瓦尼·奥佐拉(Giovanni Ozzola)《秘密行动——看不见的沉船》,铝、油漆,2017年
一场古城的“国际对话”
上世纪中国改革开放后,诸多中国雕塑艺术家创作了与欧美艺术相互对话的装置艺术作品,一种国际化的艺术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建构起来,并且在不同的文化时空和思想语境中生发出了新的意义。
谭天《你当然可以坐了》,水性漆、沙发、地毯,82×300×210cm,2016年
此次,不同地域的艺术家也用作品完成了多个层次的交流与碰撞,在材料上呈现出多维度的对话。其中,一部分艺术家擅于运用工业元素,例如水泥、柏油、电缆等,大部分都是就地取材;除此之外还能看到运用关于织物、陶土、旧物等材料的创作,这也展现出中西文化、古代材料和现代工业在艺术中相互串联的现象。
乌拉·冯·勃兰登堡(Ulla von Brandenburg)《七扇窗帘》,纺织物、影像,2017年
欧阳苏龙《影》,树脂,200×80×250cm,2018年
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不同地域艺术家之间“对话”的沟通方式,它可以提出并试图回答与社会、环境、空间、身份等领域的问题。
“以雕塑为史”——古今对话
此次,由洛伦佐·贝内德蒂策展的“以雕塑为史”单元,特意以艺术大师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的作品《欧亚大陆》为基点,邀请活跃在欧洲艺术创作领域中的19位重要艺术家以及20余位中国艺术家,展出他们的最新创作。这些创作重新定义了“雕塑”的理念,并将其精神注入到古城之中。
约瑟夫·博伊斯《欧亚大陆》,影像,1969年
拉奎尔·勒杰尔格《旷野之中》,印刷的聚酯、硅化的钓鱼线,2018年
瑞士艺术家拉斐尔·海夫提(Raphael Hefti)作为此次驻地平遥的艺术家之一,为平遥古城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艺术礼物。他以平遥古城的建构规划为创作灵感,与当地学生一同在地面上完成了他的巨幅创作。
芭莎:此次驻地在平遥创作这件巨幅作品,有何收获?
海夫提:对我来说,此次作品更像是一幅包含着雕塑元素的“街头绘画”。其实,我们的生活与街道息息相关,因此我想探索一些与街道关联的艺术表现方法。当然,在生活中的街道不会像我表现的这样五彩斑斓,但我想通过对不同材料工艺的尝试,去探索艺术语言的无限可能。这件装置占用了3200平方米,仅室内就用了多达五吨的涂料,这种浩大的工程本身就承载了一种对局限性的释放。
芭莎:为何特意在室外创作了另一件系列巨幅画作?
海夫提:我想将此次展览室外的部分作为礼物回馈给平遥,以此感谢帮助我创作的市民志愿者们,同时我也希望它成为一件人们都可以轻松接近、理解的作品。由此,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中展开一场传统雕塑形式与现代艺术的隔空对话。
拉斐尔·海夫提《我们并非前往火星一去不返的人——平遥I》(室内),冷塑涂料,2000×6000cm,2018年
拉斐尔·海夫提《我们并非前往火星一去不返的人——平遥II》(室外),冷塑涂料,2000×6000cm,2018年
“内在的生命意志”——身体与雕塑的交流
一直以来,雕塑、装置和影像都是艺术家表达思想的语言,也是人类对自我生命意志的深刻反思。近几十年来不断接受西方艺术语言和观念影响的中国艺术家们,早已不局限于仅对中国文化作出思考,而是用东方的观念参与到世界当代艺术面临的问题中。
展望《打开》,不锈钢,500×250×160cm,2012年
隋建国《涌泉与圆柱体》,聚氨酯、现成品石油桶,171×203×110cm,2018年
雕塑艺术的思考虽然较多“向外”发展着,给人威严与崇高感,但实际也有一部分艺术家更加关注于“内心”的探索,让雕塑有了别样的温度,这种向内的精神意志无疑也开启了人们对雕塑的全新理解。例如,艺术家宋冬、向阳的作品,在不断拆卸、移动和重组展览的过程中,就让更多人的触摸与记忆融入到了作品当中。
向阳《可抵达的彼岸》,木制渔船,1000×500×750cm,2017年
艺术家宋冬此次为平遥雕塑节专门创作的《同床异梦3》,就是一件极有温度的雕塑装置艺术。值得留意的是,一罐平遥当地百姓熬制的番茄酱,就被宋冬收录在了自己的作品里。旧的生活用具、旧门窗,与镜子、彩色玻璃和灯光并置,向人们展现着历史、现实和梦境,在他的创作意识中,平常之物拥有了尊严,具备了可以被审视和赞美的意义。
芭莎:《同床异梦》系列作品希望探讨的内容是什么?
宋冬:《同床异梦》是一场人与物品间的对话,我用自己的方式将废弃的东西组合在一起。比如,其中有来自各个时代不同的灯,代表着“万家灯火”,在我看来那是一个时代的光辉,我想通过这些物件共同表达“时间”的概念。
芭莎:收集平凡百姓曾用过的老物件,背后承载了什么?
宋冬:在生活中,人们往往感叹历史的厚重,却又会惋惜时间的流逝。过往中有许多历史都被直接抹去,像老北京的城墙,已经消失不在,但却没有人给大家一个解释。而艺术家恰恰能留下时间,让作品与过去产生对话。
宋冬《同床异梦3》,玻璃、木头等,600×600×600cm,2018年
首届平遥国际雕塑节虽以雕塑艺术作为切入,但不局限于狭隘的传统雕塑作品。来自全球各个地域的艺术家带来了极其多元的表现形式,共同重塑了雕塑艺术的定义,以及雕塑与当代艺术和文化的关系。全新的艺术思考在古城的文化底蕴中慢慢发酵着,令这座千年古城也终于开启了它前所未有的艺术篇章。
正在展出
展览:平遥国际雕塑节
地址:平遥古城西大街153号(原柴油机厂旧址)
精彩回顾:
一把椅子凭什么价值百万?这10款经典设计改变了“坐”的历史!
世界杯法国夺冠,而他们的艺术家其实更厉害!
[编辑、文/鞠闻新][图片提供/平遥国际雕塑节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