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指南

厦门故宫路铝合金门窗店电话

Wang 0

文章目录:

1、绣花功夫修护胡同,京华再现“老巷幽宅静树依”2、京城700余年历史老街焕新亮相 “最美大街”重现往昔芳华3、隋唐古角楼现铝合金门窗?“仿古不古”的政绩工程何时休

绣花功夫修护胡同,京华再现“老巷幽宅静树依”

作为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古城,北京的面孔不只有宽宽的马路和簇新的高楼。那些横亘于老城里,穿越了历史尘埃的胡同,是老北京最具标志性的特色之一。胡同里的古树老宅,沉淀了历史的沧桑,蕴藏着游子的旧梦,也承载着千年古都的乡愁。这里的一砖一瓦历经岁月雕刻,于无声处讲述着古都的变迁。

从衰草离披到花木扶疏

许多人喜欢胡同,或许是因为这些纵横交错的京城脉络为他们的创作营造了鲜活的灵感——

老舍眼中的北京胡同,是少年时代的难忘记忆,艰辛却有滋有味儿的日子;郁达夫文中的北京胡同,是悠然乐天的市井生活,“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恬淡惬意;沈从文笔下的北京胡同,是灯屏琉璃、宝玩填街的繁华景象……

随着时代发展,北京胡同曾一度被指在“衰败、没落”,不少四合院被相继盖成了气派的高楼,弄丢了古宅老树、闲花满地的历史记忆。

近年来,北京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创新改造方式。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获批,明确老城不能再拆,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在部分老城区,居民可以自愿选择“去或留”,外迁出去的,住上了设施现代化的楼房;留住居民则利用腾退空间改善居住条件,装配现代化厨卫浴等设施。

经过“绣花功夫”的修缮保护,曾经衰草离披、令人怅望的老胡同恢复了往日的烟火气、文化味儿——古都记忆苏醒了,“老巷幽宅静树依”的京华风韵回来了。

走进东城区南锣鼓巷的玉河畔,仿佛一下子告别了闹市的喧嚣。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景象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珠凝翠叶荷花动,潋滟清波映碧天”的盎然生趣。流水潺潺、绿树成荫,行人的脚步在这里缓下来,心也静了下来。

北京市南锣鼓巷片区雨儿胡同。新华社记者张漫子 摄

顺着河畔蜿蜒的石子路走进雨儿胡同,一条东西走向、不算宽敞的小巷映入眼帘。两边一水儿的青灰色砖墙,每隔几步就是一个院落。院落有门檐、台阶,门楣有吉祥的彩绘,门下有造型不一的门墩,门楼一般有雕花的墙砖,门面有精致而绝不重复的对联。

院落间,藤花闪烁、花香荡漾,从灰墙内伸出的老树枝,仿佛时光的手臂,书写着昔日的老故事。

雨儿胡同13号院是齐白石旧居纪念馆。高墙上透出的几竿修竹,让院内的静谧与禅意隐隐泻出,凝住来往行人的脚步。画家齐白石晚年曾经居住于此,他许多“融前人精粹、取民风自然”的画作也诞生于此。

“小园梅树檐前雪,著我蓑衣数落花”。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郑智威说,每当介绍馆里那些描绘鲜活生动世俗生活的作品,会不自觉地想起齐白石老人的这首题画诗。对齐白石来说,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上游的,无一不可入画。这种广泛、平实的创作取材,和悠然安适的意境,来自胡同文化肌理为画家铺就的温暖底色。

纪念馆不远处的30号院,是最早修缮改造的院落之一。青砖灰瓦、朱门楹联,石纹苍老、花木扶疏。院内,71岁的老居民崇宝才坐在小院已经挂果的核桃树下,细数着秋藤、冬雪、春雨、夏荷这些“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美景。

30号院原为清代值年旗的杂物房,后来收归国有,作为直管公房,给住房困难的职工家庭居住。1988年,崇宝才一家三口搬进30号院的一间北向小屋。那时,总面积300多平方米的院子里,住了14户居民,每户的居住面积也就十几平方米。

谁家都不够住,怎么办?只能不断在院子里私搭乱建。“自家门口,往前推一块,就搭出个厨房。等家里孩子大了,就把厨房再扩大点,连住人再带上做饭都在一块儿。”回忆起密如蛛网的胡同里房屋杂乱得挤成一团的艰辛,年过古稀的老人凝视着院里被风吹得微微晃动的丝瓜藤,陷入沉思。

厕所,只有胡同里的公厕。遇上下雨、下雪,上了年纪的人用起来特别不方便。冬天,得买煤烧炉子。各家各户在窗根儿底下垒个池子放煤,一个冬天烧煤要花近千块。大雨天,整个院子积水难消,只能蹚水进院。有好心人会捡几块砖头,间隔着放在积水里,于是街坊四邻们就像走梅花桩一样,小心翼翼、摇摇晃晃地踩着走进屋……崇大爷比划着,无奈地笑笑。

拼版照片,上图为:腾退修缮中的沈家本故居(资料照片);下图为:2020年6月10日拍摄的沈家本故居(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新华社发

“这几年,修缮改造后,我们四合院的温情味儿、惬意劲儿回来了。”崇宝才说。

绿荫之下,风动蝉鸣。“以前,我们心心念念盼着拆迁。现在,老街坊们愿意留下来了,家家户户种菜种花,闲暇时就搬个凳子坐在树荫下聊聊天、下下棋。”

“拆除了私搭乱建,阳光照进了我的屋里,也照进了我的心。心情好了,我的身板也硬朗了。大杂院变成了我曾经羡慕不已的中式大院。”这位抗癌10年的老人的脸上皱纹舒展,眼里闪动着光。阳光照在他的脸上和他身后的梁檐窗门上,院子里树影婆娑、花香阵阵。

雨儿胡同30号院内盛开的凌霄花(2022年6月27日摄)。

一位作家曾说,抚慰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不是大修大建,而是在文化滋养下,普通民众在寻常生活中对美生生不息的追寻。

绣花功夫“抚慰城市心灵”

胡同,又写作“衚衕”,意为小巷。最早见诸于文字的“胡同”出现在元杂剧中,取材于三国故事的关汉卿杂剧剧本《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衚衕(胡同)来”之句。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北京到底有多少条胡同?据清末《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当时的北京城共有2077条街巷,其中直接称胡同的有978条;2007年出版发行的《北京胡同志》记载,截至2003年底,北京四城区共存有胡同1928条。

近年来,为在修缮过程中保留老房子的味道,北京研究考证自清乾隆以来的演变过程,恢复胡同的规制格局,重视四合院老材料、老构件的保护和再利用,用传统的修复技艺代替了以往的大拆大建。这些对传承风貌恢复起到了关键作用。

例如,对局部构件损坏导致构架变形的,用传统支顶加固方法抽换构件;部分墙体存在风化、酥碱、开裂、歪闪等情况,按原规格传统做法,使用剔补、查补、拆砌等施工方案;柱根部糟朽严重时,采用墩接柱子的方法进行修缮……

雨儿胡同30号院因规划定位为片区公共活动交流的共生院,设计师专门为院内的会客室——“槐香客厅”的地面搜集了原汁原味、当时只有大户人家才能使用的民国南洋地砖。

关于这些地砖的发掘,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雨儿胡同30号院内,腾退后的房子改造成的“槐香客厅”,成为居民议事、活动的公共空间(2020年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鞠焕宗 摄

“槐香客厅”内的地砖。新华社记者王秋韵 摄

当时,改造务工人员的宿舍恰巧被安排在一个二进四合院形制的大杂院里,而这些宝贵的地砖正“隐藏”在房屋的地面中。工程师们带着惊喜,如获至宝地将它们小心清理出来。经过研究,这些地砖最终使用在了30号院里,负责雨儿胡同改造工程现场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郑天介绍说。

不仅如此,设计方案在保护老建筑风貌的同时,也兼顾了居民现代化的生活需求。在设计初期,设计师提出希望将雨儿胡同30号院的门统一为木门,但有居民担心木门会受潮、变形,于是就提出了能否安装断桥铝户门的想法。设计师们经过研究,最终为居民们安装了双层门。这样一来,屋里面的一扇门是断桥铝制,保证不受温度、湿度影响,关门严丝合缝,冬天不漏风;外门还是木制,保持色调和建筑风格统一,同时又满足了居民需求。

修缮完成后,虽没有拆旧建新的大变样,但保留了院落的历史沧桑感,延续了古城的古韵与气脉。

“以往,我常常修复建筑,但这一次,我感觉更是在修复城市,修复她的文明基底。”郑天深有感慨。

崇古厚今世代传承

位于前门地区的草厂胡同,因旧时为积草之地而得名。这里从西至东整齐排列着十条胡同,是北京保存最好的老胡同片区之一。清朝时期,百余家会馆在这里形成特有的商贾文化,如今,亦有近千个院落坐落其中,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

北京前门东区草厂四条胡同的雕花砖墙。新华社记者王秋韵 摄

“胡同里一砖一瓦都有故事。让房顶结构或柱子保持通风干燥的通风砖叫‘透风’,家家户户有不同形状的雕刻纹样,有宝瓶状的,寓意平平安安;有葫芦形状的,寓意福禄双全;有喜鹊形状的,寓意着喜上眉梢……”草厂胡同居民、61岁居民李彩仙娓娓道来。

位于大门底部,用来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石质构件叫抱鼓石或门墩,不少四合院的门墩由工匠巧手雕刻了图案装饰,显示着主人的门第和地位。最常见的两种是箱型和鼓型的门墩,也就是常说的方形和圆形的。

“有一种说法是方形门墩儿是文臣家的,因为方形即箱型,取其谐音书香,表示自己是书香门第,也有人品方正的意思;圆形门墩儿是武将家的,代表击鼓进军,身先士卒……”这位在胡同里长大的老北京津津有味地讲述着。

除了门墩,还有雕花砖墙、门簪门楣……胡同里到处是文化和情结,让宅院有了生命。

自去年起,因热心肠、好帮忙而被街坊四邻称为“仙儿姐”的李彩仙,成为前门社区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讲解员,定期向中外游客介绍老北京的文化肌理。“把这些有生命的历史传承下去,是我们这些老居民的责任。”

走进胡同深处,槐荫掩映的老墙让时光涌动,岁月的长河静静流淌,前来感受胡同风貌的年轻游客身影随处可见。在千千万万像李彩仙一样的老街坊的热情讲述中,胡同故事,代代流传。

市民走在北京前门东区草厂四条胡同(2019年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任超 摄

崇古厚今,兴城利民。从草厂胡同向北,登上北京景山,俯瞰整座城市,明清时就形成的千百条胡同依旧纵横交错、脉络清晰,在不断持续的修缮改造中,古韵与新貌相融共生。名人故居、戏园会馆、百年老字号、非遗博物馆等历史文化载体深嵌于胡同之中,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红色文化穿梭流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让千年古都的精神力量更加充盈。

越过草木葳蕤的景山,就是筒子河围绕的故宫。

曾经,故宫的角楼,是人们寄托对老北京思念不多的魂牵梦萦之处。如今,宫墙下的黄昏,依旧是带着浓浓的历史年轮、刻勒着岁月的痕迹。但人们会更多地在灰瓦青砖的四九城胡同里流连,亲手触摸老北京越来越清晰、满是烟火味的纹理,品读历史的故事、签注时代的标签,在心里酣畅地感叹一声:北京,我的北京!(记者王秋韵、张漫子)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京城700余年历史老街焕新亮相 “最美大街”重现往昔芳华

中新网北京9月29日电 将传统建造工艺“青砖灰瓦、地仗油饰”与现代建筑产品“中式纹样断桥铝门窗”有机结合;压缩机动车道宽度,加宽人行步道;为一老一小群体拓展新的活动空间……9月29日,有着700年历史、被称为“北京最美大街”的阜成门内大街二期改造正式完工,重现往昔芳华。

据了解,阜内大街是有着700余年历史的老街,是北京老城“一轴一线”中朝阜大街“一线”的西起点,也是北京老城西部进出城门的交通要道。

有着700年历史、被称为“北京最美大街”的阜成门内大街二期改造正式完工,重现往昔芳华。记者 富田 摄

早在2015年,阜内大街一期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就已启动,阜成门桥至赵登禹路口段680米沿线已于2019年竣工,实现了业态、立面等要素焕新。而2019年底,西起阜内大街赵登禹路口,东至西四东大街西黄城根北街路口,全长1040米的阜内大街二期改造也如期而至。

共商共建共治共享,重塑面向未来的古韵靓街

阜内大街改造项目结合一期的项目经验,在启动初期便搭建起“街区联合共治平台”,整体街区整治工作坚持党建引领,创建“区领导挂帅、专班组织、委办局协同、技术团队支撑、全社会参与”的工作组织模式。行业主管部门、街道、实施主体、设计团队高效联动,专家、责师、公众协同参与。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建立城市更新语境下面向更新主体和居民公众的多维度协商参与机制,聆听民意“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切实把群众工作贯穿整治全过程,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新街口街道副主任张浩表示,阜内大街历史文化悠久,被誉为“北京最美大街”,近年来沿街又形成了白塔寺、历代帝王庙等多个CITY-WALK网红热门打卡地。这次整治提升,让这条大街更加有韵味。改造过程中,街道和社区实时与居民、商户沟通工程进度与下一步施工安排,协调施工队伍改进工艺,减少扰民,争取大家理解。一年多的改造过程历历在目,我们感谢沿街居民和商户的支持与理解,与我们共同努力,重现了这条最美大街。

北京西单街区保护更新工作专班常务副总指挥刘维岩指出,项目建设旨在“重塑一条面向未来的古韵靓街”,在尊重街道历史的前提下尊重现状,从建筑立面改造、公共空间提升、市政道路优化、多杆合一四个方面着手,精细化设计改善老城环境与基础设施品质,实现街区的整体品质提升,改善老城环境与基础设施品质。

建筑立面提升,展现历史记忆、融合时代需求

有着700年历史、被称为“北京最美大街”的阜成门内大街二期改造正式完工,重现往昔芳华。记者 富田 摄

据刘维岩介绍,建筑立面提升共包含135个门牌号,立面总长度约1160米,整体提升面积约5000㎡。建筑立面提升以“微修缮、微整治、微更新、做减法”理念为指导,以“展现历史记忆、融合时代需求”为目标,合理对每个房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提升改造。

“立面提升中对37处,共计643.3平方米违法建筑进行拆除,并根据总体规划、文献资料、历史照片、建筑风貌、现存质量等因素,将建筑立面分为四种不同的提升类型。”刘维岩说,提升类型包括“保持现状”、“恢复历史”、“局部提升”、“整体提升”,其中局部提升涉及最多,共包含了106个门牌号。

“我们主要通过对历史文献、历史照片的分析与研究,提炼出符合本项目的建筑形式与语言,并将传统建造工艺‘青砖灰瓦、地仗油饰’与现代建筑产品‘中式纹样断桥铝门窗’有机结合,为民众呈现一条‘展现历史记忆、融合时代需求’的历史老街。”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师贾瀛表示。

大街上,建筑门头、外立面以及护栏、井盖上梅花、祥云等纹样随处可见,“早年间,京西门头沟斋堂的煤车由阜成门进城,‘煤’与‘梅’谐音。我们参照老照片,将梅花、祥云等纹样运用,让阜成门特有的意象与老街进一步融合,在还原中实现创新。”刘维岩表示。

新街口街道西四北头条的居民贺薇称,作为西四的老居民,感觉这次的改造非常有心。大到商铺的门头、小到井盖上图案,都改造改出了小时候记忆中它青砖灰瓦的最美的样子。

拓宽人行道宽度,全线营造慢行友好街道

阜内大街的交通也悄然改变。机动车道宽度变窄了,而人行步道变宽了。

“为了让非机动车道贯通阜内二期,将机动车道宽度由以前的3.75米左右调至3.5米,最窄处约3.25米,这样就可以保证人行便道最窄处宽度大于2米。”分管路面提升的项目负责人苗长君介绍,由于之前道路两侧局部人行道宽度不足,影响行人通行,本次设计对旧路断面进行优化,压缩机动车道宽度,加宽人行步道,西四东大街段增加非机动车道,全线营造慢行友好街道,相应增加918平方米人行步道空间面积。同时,对本项目范围内路面结构进行病害处理,路面整体铣刨加铺,并优化完善地面交通标线。

此外,阜内大街道路两侧多余杆体也进行拆除,以电车杆为“母杆”实施“多杆合一”,以“应合尽合”为原则,将道路沿线的电车杆、路灯、信号灯、交通标志牌、交通监控杆、治安监控杆及景点指示牌等有机合并,阜内大街原有各类杆体132根,整合后剩余72根。

通过整条街区的风貌、空间、立面、路面、景观等内容的统筹,从大到小、从粗到细、从整体到局部,全面提升了街道空间品质,实现了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和更新理念。

公共空间环境提升,打开林下空间

原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公司总经理李茹介绍,阜内大街整治提升项目二期范围西起阜内大街赵登禹路口,东至西四东大街西黄城根北街路口,全长1040米。在对沿街绿色慢行空间进行梳理提升外,着重加强对节点空间的利用和设计,打造若干服务街区的口袋公园,满足居民对休闲空间的需求。其中,重点打造了帝王庙前广场节点及西四路口地质科普广场节点。

在地质科普广场,原来130平方米的不可进入的林下空间被打开,升级为由塑胶、海绵等材料铺成黄蓝交织、地形起伏、趣味倍增的儿童活动场地。“改造过程中充分征求民意,打通了道路和绿化带之间的‘闭环’,为一老一小群体拓展出了活动空间。”李茹说,公园设计秉承着现状大型乔木保持不动、整体绿化面积不减少、硬质铺装面积不得大于35%的设计原则。而更亮眼的,地质公园石桌上设置了西四牌楼铜制立体沙盘模型,作为了解西四和阜内大街的窗口。沙盘上,四座袖珍“牌楼”矗立,纵横的街道在牌楼间交会,四下的民房、商铺井然有序。据了解,二期工程完工后,公园和沙盘将作为重要文化展示节点,与历代帝王庙、广济寺等文保单位形成联动,塑造区域文化地标与景观核心,吸引公众在慢行的过程中探寻历史。

据悉,公园在保留原有照明基础上新增不同类型景观照明98个,满足夜间活动照明需求。同时还更新区地面破损铺装约3000平方米,增加2处无障碍通行坡道,补充座椅及垃圾桶,为市民提供宜人的公共交往空间和健身活动场所。改造后绿化面积达到2873㎡,相比原来增加824.5㎡。在保留原有大树、古树的基础上,增加了乔灌草的种植层次,新栽乔木37株;提升地被花卉约2630平方米,丰富城市林下种植空间。

“这儿什么都有,有御河、有故宫的角楼、有景山、有北海、有白塔、有金鳌玉蝀桥、有团城、有红墙、有图书馆、有大号的石狮子,多美,多漂亮。”在《骆驼祥子》中,祥子如此形容阜内大街。如今,阜内大街已成为时下年轻人“city walk”最火的一条路线。西起阜成门,东至鲁迅博物馆-妙应白塔寺-历代帝王庙-广济寺-西四新华书店—正阳书局—西什库教堂这条路线已成为人们感受古都风貌、历史文化及品尝北京特色小吃、文艺咖啡等体验人间烟火气的重要路线。(完)

隋唐古角楼现铝合金门窗?“仿古不古”的政绩工程何时休

近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隋唐洛阳城遗址的西南端,建起了一座仿古角楼。灰瓦朱窗,远远看去颇有古意,可走进观之,楼上竟然安装着推拉铝合金窗户。如此有“穿越感”的设计,大伙实在欣赏不来,纷纷吐槽“太随意”“不伦不类”……

“修旧如旧”是古建筑修缮、复原的一个基本原则。1942年,梁思成按照宋画《天籁阁》及《营造法式》所示的建筑规范,绘制了《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当时并未将该草图付诸实践)。这个方案讲求科学,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施工技术,都曾详细论证,为“古建筑复建”开了一个好头。而反观这个让人“出戏”的角楼,笔者不禁要问,到底是谁在设计、建造、把关?

据透露,2018年,当地委托第三方编制了相关方案,目的是更好地保护性展示隋唐洛阳城。至于角楼设计依据问题,方案指出“根据间接的考古及古籍资料,推测角楼的建筑形制”,可想必古籍中不会有“铝合金门窗”的记载吧?更让人诧异的是,该项目并未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这种“先斩后奏”的方式,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不尊重、不负责,更是漠视法律的违法行为。

不只洛阳,当下许多城市都喜欢拿古建筑做文章。300亿打造“明清府城”、85亿重建“河洛古城”、1.6亿再现“徽州府衙”,一个又一个“复古工程”上马、“修缮计划”启动,俨然成了别出心裁的城市创意。可大肆复建复原古建筑也导致了许多问题,“大拆大建”“拆真建假”,文化遗存遭到严重破坏;到处是古街、古城,“千城一貌”毫无新意;古代名楼装电梯,不伦不类的“假古迹”盛行……为何“复古”风靡,培植城市文化、发展旅游业等都是原因,但从中也不难看出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影子。就拿此次“角楼事件”来说,上级部门多次指示方案深度不足,要继续论证,但当地却为了“造景”一意孤行仓促开工。

对于文化遗产来说,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无疑是一种破坏。一些地方希望借助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化旅游开发,打造城市文化名片,这无可厚非。但这一过程中,必须尊重文物保护原则和规律,把握好平衡,“仿古不古”“拆真建假”的“破坏性保护”要不得。就在前几天,因为一边随意拆除历史遗存,一边又不惜筹措巨资打造“古镇”“古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通报批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力的城市,山东聊城、山西大同、河南洛阳等榜上有名。如今再看,这记警钟还应该敲得再响一些。

滕王阁

我们常说,城市治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而城市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更是如此。故宫倦勤殿修缮时有这么一个细节,为了仿制通景画背后的一层托纸,专家在全国寻找合适的材料,经过一整年的反复试验和尝试,才仿制出这层纸。面对厚重的历史文化,这样的科学精神、精细功夫,值得好好学习、发扬。

*本文由树木计划支持,长安观察出品,首发在今日头条平台

隔热门窗品牌

高端隔热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

门窗品牌

相关内容